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五章 (第4/9页)
“是啊!可是当时我并不知道。后来看看不是路,我献过三策…。” “献过三策?”王廷相诧异地:“从未听说过呀!” “没有下文,自然大家就不知道了。” “那么,是那三策呢?” “第一策,送使臣回国,调甘军当前敌。” “这第一策就行不通!”王廷相笑道:“甘军岂肯当前敌?” “原是有意难他的。” “难他就是难端王,何怪乎不见用。请问第二策呢?” “第二策是斩裕禄以励戎行。” 王廷相默然,心想,兵败就该斩,则李秉衡今日就不知何以自处了。 因为有事在心,所以李秉衡所说的第三策,竟不曾听清楚。但亦无关宏旨,上中两策不行,第三策为下策,更不必谈了。 “我在想,史阁部当年在江淮煞费经营,到头来犹不免受困,某何人斯!仓卒奉召勤王,岂有旋乾转坤之力?此行亦无非略尽人臣心意而已!秉衡今日与诸公诀别了!” 在座的幕僚,无不惊骇动容,但都苦于无词相慰。其中有一个是汉军,本姓马,名字叫做钟祺,字味春。勋臣之后,袭有子爵,本身的官职是二等侍卫,与李秉衡是在关外的旧交,以后又入李秉衡幕府,从江南随同入京勤王。此时大声答道:“鉴帅如果殉国,后事都在我身上!” 居然有人会作这样的承诺,王廷相心想,这是战国、东汉的人物,久矣绝于世了!倒要看看李秉衡是何表示? 一个念头未曾转完,只见李秉衡扑翻在地,悲喜交集地说:“味春,那,我就重托了!” 钟祺赶紧跪下相扶,四臂相接,泪眼相望,在座的人看在眼里,酸在心头,都有手足无措之感。 “生离死别寻常事!”李秉衡强自笑道“我还有一件大事要交代。”接着便喊一声:“李升!” 李升是李秉衡的老仆,应声而上,手里托着一个朱漆盘,上面有七八个梅红笺的封套,不知里面装着什么? “诸公早自为计吧!区区程仪,略表寸衷,不足以尽我对诸公患难相从的感激之忱。” 接着李升捧托盘到宾客面前,先都不拿,到了钟祺面前,伸手取了一个。接下来是王廷相,考虑了一下,也取了一个。有这两个人开了头,大家就都觉得伸手亦不难,片刻之间,所有的幕友,都收到了二百两的程仪。 “诸公请各自去整装吧!”李秉衡说:“我也要息一息了。” 于是钟祺首先起身出室,一个个默默无言地,跟在他后面。最后一个是王廷相,走到门口,却又转身,平静地问道: “鉴帅能不能缓死须臾?” “喔,”李秉衡问道:“莫非我还有可为国效力之处?” “我在想,义和团的一切,果真是无根之谈,何至于如此歆动人心?总有点道理在内。或许最后有奇迹出现,亦未可知。” 原来王廷相亦是迷信义和团的,所以有此妄想。李秉衡不便说他“至死不悟”只笑笑答说:“梅岑,这不足让我缓死!” 梅岑是王廷相的别号。听得李秉衡这么说,深为失望,垂着头也走了。 这一夜不是在整理行装,就是在打听何处安全,只有王廷相,什么事都不做,灯下枯坐,心事如焚,与李秉衡相识以来的一切,都兜上心头来了。 除了感于李秉衡的知遇之外,他当然亦要扪心自问,平时处处为义和团揄扬,誉之为忠义,誉之为神奇,是不是太过分了?而最使他困惑的是,李秉衡似乎对义和团毫无信心,然而又何以煞有介事地以“八宝”镇阵。甚至用“登坛拜将”的故事,来抬高义和团的身价? “不明白、不明白!”他唯有叹息:“大概凡是乱世,必定是非不明。是非越不分明,世乱愈亟。” 不过有一点,他觉得是很清楚的,纲常忠义,不可稍忽。 既有李秉衡死国之忠,就应该有李秉衡的死友之义! 转念到此,心里好过多了。倒头睡下,不知多少时候,方为炮声惊醒。 “王老爷!王老爷!” 王廷相掀开帐子一看,床前站着两个人,一个是李秉衡的老仆李升,一个是他的才二十岁的儿子王履丰。 “爹!”王履丰说:“李老伯请爹赶快回通州。意思急迫恳切得很!爹,行李我都收拾好了,马也备好了。你老人家请快起床吧。” “王老爷,请尽快。”李升也说:“洋人逼近了,迟了通州怕会关城。” “关城也不要紧,我不走。” “爹、爹,你老人家怎么可以不走?”王履丰几乎要哭了“别辜负了李老伯的盛意。” 说完,跟李升俩,将王廷相扶了起来。初秋衣着简单,硬替他套上一件纺绸与竹布的“两截衫”拉了就走。撮弄着扶上马,在熹微晨光中,直奔通州而去。 一路上溃兵流离,惨不忍睹,到得通州,王廷相又变了主意,执意不肯进城,要回张家湾跟李秉衡共患难,同生死。 “李老伯也不知在那里?也许到前敌去了呢!爹不如进城暂息一息,把消息打听确实了,再寻了去也还不迟。否则,彼此错失,就是欲速则不达了!” 王廷相想想儿子的话,不无道理,才肯进城。一投了店,也不回自己屋里,只坐在柜房里,一遇旅客上门,便打听张家湾的情形与李秉衡的行踪。 到傍晚有了确实消息,张家湾的守军又是不战而溃,李秉衡写了一夜的信,写到大天白亮,吞金自尽。乱兵之中,恐怕尸首都无觅处了。 李秉衡之死在意料之中,王廷相倒没有多少眼泪,不过,坚持要去寻尸。王履丰劝了一夜劝不听,只得陪着老父出城。骑来的马,早已给溃兵抢去了,此外更无任何代步之具,唯有步行。 一路走,一路问,有人回答“不知道”有人说是个“疯老头子”连理都不理。这样走到下午,后面有消息传来,通州也失守了。 一直寻到潞河,沿路访问,谁也不知道李秉衡的尸首在那里?天却暗下来了,秋风袭体,凄凉满状。极目所见,无非道路流离、悲泣呼号的无告之民。 于是王廷相怔怔地望着潞河中飘浮不绝的尸首,突然喊一声:“鉴帅等我!”随即纵身一跃,投入潞河! “爹!”王履丰凄厉的喊,急急赴水救父。老父不曾救起来,自己差点灭顶,幸喜难民中识得水性的很多,总算王履丰可以不死。 京城里的情形,比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内犯,僧格林沁、胜保相继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