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第十八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第6/9页)

愿“内疚”岂非独善其身,有失臣下事君之道?所以这篇文章实在没有做好,但改来改去,越觉支离,结果还是用了原来的稿子,誊正递上。

    第二天膳前功课完毕,养心殿的太监来传谕,两宫太后召见。

    到了养心殿外,依旧是醇王带班,他的脸色非常难看,悻悻然地,好象吃了绝大的哑巴亏,大家都明白,他是为了什么不满。

    等召见时,颇有御前对质的意味。垂帘玉座,本在东暖阁坐东朝西,此时与军机大臣一起召见,南面是恭王、宝鋆和胡家玉,北面便是弘德殿行走三臣。两宫太后的神色,也是迥异平时,板得一丝笑容都没有。

    慈禧太后面前展开一道奏折,她指一指问道:“怎么还会有这么一个折子?你们是不体谅上面的苦衷,还是另有缘故?”

    “臣等依礼而言。”倭仁这样回答。

    “那里可以事事拘礼?”慈禧太后说“象垂帘,难道也是礼吗?”

    以垂帘亦是非礼来作譬仿,这话相当坦率,更可见出两宫太后挽留李鸿藻的诚意,倭仁讷讷然,好久都无法说出一句答语来。

    “我们姊妹难道不知礼?不过事贵从权。你们只拚命抱住一个礼字,事情就难办了。”

    “是!”恭王转脸正对北面说道:“你们三位总要仰体圣怀,前后说的话为什么不同呢?”

    这话责备得没有道理,本来就是宝鋆一厢情愿,飞扬浮躁搞出来的麻烦,不过殿廷之上,不是作此指责的地方,倭仁正在踌躇时,宝鋆却抢在前面说了话。

    “此事总要局中人来劝导。”他说“倘或反唇讥刺,岂非使人难堪?”

    这话尤其武断诬赖,他的意思是说倭仁等人不体谅李鸿藻,故意用一番名教上的大道理,逼得他非出此举动不可,倭仁本来拙于词令,听得这话,心里生气,话越发说不俐落了。

    “臣等岂不愿李鸿藻照常入直,俾臣等稍轻负担。”徐桐翼言声辩“无奈李鸿藻执意甚坚,苦劝不从。决无讥刺之意。”

    “那么,你们怎么替他代奏呢?”

    慈禧太后这句话很厉害,问得徐桐哑口无言。倭仁便接着徐桐的意思说道:“圣学关系甚重,李鸿藻侍读,颇为得力,臣等亦望李鸿藻回心转意,只是亲见该侍郎哀痛迫切,势处万难,是以代为陈请,并无他意。”

    “你们也该替朝廷设想,朝廷不也是势处万难吗?”

    太后用这样的语气质问,臣下根本无话可答,一时形成僵局,于是慈安太后以解围的姿态说道:“这样吧,你们依旧劝一劝李鸿藻,顾念先帝,就让他自己委屈些!”

    “是!”倭仁答道:“臣等遵懿旨办理。”

    跪安起身,醇王带出殿外,走到门前他终于忍不住说了:“你们也该跟我商量商量,不管怎么样,我总领着稽查弘德殿的差使。象这样的事,我竟丝毫不知,你们设身处地替我想一想,过得去吗?”

    倭仁在生闷气,根本不理他的话,回到懋勤殿,愤愤地说了句:“宝佩蘅可恶,亏他还是翰林!”

    “现在该怎么办呢?”徐桐问。

    “你们两位劳驾到兰荪那里去一趟吧!”倭仁说“我是无法启齿的。”

    “是呀!”徐桐说“出尔反尔,现在变得我们局外人进退失据了。”

    各人都有一腔无从诉说的抑郁,此事便没有再谈下去。到了晚上,翁同和总觉得不能放心,细想一想,还是得把这天的情形去告诉李鸿藻,万一第二天再召见,问起来也有个交代。

    到了李家,李鸿藻首先就表示歉意,这就可以知道,慈禧太后的诂责,他已经得到消息了,接着他便拿出一道“六行”来。只见上面是这样责问:“倭仁等既以夺情为非礼,何妨于前次召见时,据实陈奏,乃尔时并无异议,迨两次降旨慰留后,始有此奏,殊不可解!”接着并引用倭仁和徐桐在这天上午面奏的话说:“是倭仁等亦知此次夺情之举,系属不得已从权办理。想中外大小臣工,亦必能共谅此意。李鸿藻当思圣学日新,四方多故,尽忠即所以尽孝。前降谕旨,业已详尽,其恪遵前旨,毋得拘泥常情,再行吁恳。”

    “那么,”翁同和问道:“现在作何打算呢?”

    “此时不宜再有所陈奏。好在有一百天的工夫,到时候再说了。”

    翁同和心想,目前也唯有搁置的一法。便苦笑着把那道上谕交了回去。

    “叔平!”李鸿藻再一次致歉“为我的事,连累你们三位,真是无妄之灾,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不过我在想,倘或我如安溪相国之所为,你们一定不会再拿我当个朋友,是吗?”

    这话也未见得,但翁同和此时只有顺着他的意思,很认真地点一点头。

    “那就对了——我做得对了。”

    他是做对了,翁同和觉得自己这方面做得太不对,大错特错是那天在养心殿走廊上,对宝鋆的武断,应该有断然决然的表示。怪来怪去怪倭仁不善于词令,看来孔门四科“语言”一道,着实要紧。

    “宝佩公确是有点儿岂有此理,难怪艮峰先生对他有微词。”

    “艮峰先生怎么说?”李鸿藻很注意地问。

    翁同和想了想,终于说了出来:“骂他可恶,说他居然也是翰林。”

    李鸿藻很深沉地笑了一下“现在…,”他说“你可以看出文博川的分量来了吧?”

    这话倒是真的,如果有文祥在这里,事情决不会弄得这么糟。翁同和把前后经过的情形细想一想,竟有不能相信之感。柄国的枢臣,行为如此荒唐轻率,正色立朝的大臣,望之俨然,一遇上这种事,亦竟不能据理力争。看起来还是李鸿藻最厉害。

    朝士的议论,亦和翁同和的想法相似,倭仁的无用,在前后三道谕旨表现得明明白白“艮峰先生”的声望,在大家心目中,大打折扣了。

    相反地,李鸿藻的大节和孝思却颇得士林嘉许,物望益高,在李棠阶、祁隽藻相继下世,老辈凋零的嗟惜声中,他隐隐然成为“正学”宗师了。

    恭王和醇王都在担心,李鸿藻百日服满以后,未见得肯如诏谕所示,销假视事。但深宫不明外间的情形,却虑不及此,好在小皇帝对翁同和已渐渐悦服,尤其是对写字,更有兴趣,两宫太后也就放心了。

    深宫多暇,喜欢热闹的慈禧太后,想起来要办一桩喜事,为公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