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第4/12页)
心肝?无缘无故挨顿骂不上算,还是安分些的好。 就这时候,内务府总管崇纶,派人送了一封信来,说工部的书办送了许多花灯,兵部的司官又送了许多烟火花炮。他又叫了一班杂戏,有宝鋆最爱听的“子弟书”特意飞笺,请他去“同谋一夕之欢” “乐子来了!”宝鋆指着信,把崇纶的邀约,告诉了恭王。 崇纶有大富之名,这些玩的花样,终年不断,恭王也去过几回,每一回都是尽兴而归。但此时忽然意兴阑珊了。 “算了吧!这是什么年头儿?传出去不好听。” “那我辞了他。”宝鋆走到书桌面前,揭开墨盒,取枝水笔,站着写了一个回帖,叫听差告诉崇家来人,说是有贵客在,无法分身,心领谢谢。 “五福,”恭王站起身走到火盆旁边坐下“替我再倒杯酒来。” 等五福把酒和果盘拿了来,他把双足一伸,她替他脱了靴子,取了张红木凳子来搁脚,接着又去捧来一床俄国毯子,围住他的下半身,把毯子掖一掖紧。 “这不也很舒服吗?”恭王取杯在手,想谈谈正事“我不明白,李少荃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也有他的难处。第一,不愿跟左季高共事;第二,怕吃力不讨好。李少荃是从不做徒劳无功的事的。” “话是不错。不过朝廷待他不薄,就算勉为其难,也不能不买朝廷一个面子。一味置之不理,这叫什么话?” “为了一个张总愚,三位爵爷会剿,外加两位一品大员,说起来也实在是笑话,再加上一位王爷,越发热闹了。” “老七当然不能叫他去。”恭王停了一下说:“官、左、李三位,将来到底让谁总其成呢?” “官文办粮台,左宗棠指挥前线。” “李鸿章如之何?” “只有劝他委屈一点儿。” “能劝得听,倒也好了。” 宝鋆想了想说:“有个人的话,他也许会听。” “曾涤生?” “对了。”宝鋆又说“明天我来写封信给我这位老同年。” “也好。不过你别许下什么心愿。”恭王提出警告:“现在上头的主意大得很,而且小安子替她做耳目,什么道听途说的话,都在上头搬弄,事情是越来越难办了。” 宝鋆默然。息了一会才说了句:“等皇上亲政就好了。” 这一下提醒了恭王:“皇帝很象个大人了。”他很兴奋地说“我看找机会跟上头提一提,每天军机见面,让皇帝也听听,学着一点儿。” “嗯!”宝鋆又问:“听说两宫太后,在打算立皇后了,可有这话?” “提是提过,预备在皇帝十六岁那年册立皇后。还有三四年的工夫,不忙。” “我看皇帝的身子单薄,大婚不宜过早。” “你正说反了。”恭王放低了声音:“皇帝的智识开得早,早早大婚的好,省得那班小太监引着他胡闹,搞坏了身子。” “听说‘西边’那一位,防宫女跟皇上亲近,跟防贼一样。 小安子就奉派了这桩‘稽查’的差使。” “小安子么,”恭王很随便地说“总有一天要倒大霉。” 由这里开始,大谈宫内的近况,凡是恭王想要知道的,宝鋆都能让他满意。就这样正谈得起劲时,听差来报:“崇大人来了。” 人影未到,先见冰灯,用整块的坚冰,镂刻而成,据说加了一种独得之秘的“药”在里面,能够日久不消。这冰灯共是四盏,刻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的花样,是崇纶随身携来的。 “你不在家看灯,听“什不闲”、“子弟书”跑这儿来干什么?” 崇纶七十多岁了,养生有道,腰腿依然轻健,给恭王请了个干净俐落的安,笑嘻嘻地答道:“听说六爷在这儿,特为赶来伺候。” “你别以为没有到你家看灯,是瞧不起你。实在是乱糟糟的,没有那份闲心思。” “其实,那些灯年年一样,也没有什么看头,不过借个因由,陪着说说话。”崇纶又说“我本来也在想,时世不好,这些照例的玩意,不如蠲免了吧!可也有人说,年年玩儿惯了的,今年忽而改了样子,必是捻匪闹得太凶的缘故。想想是安定人心要紧,所以照常弄了些灯来挂。” 恭王知道,这是崇纶心有未安的解释,听听就是,不必再往下谈,不然倒象真个耿耿于怀,未能释然似的,所以换了个话题。 “听说这几天,地面儿上要饭的,比平时添了许多。可有这话?” “那是一定的。上灯以后,家家都要出来逛逛,这时候不‘做街’,还到什么时候?” “什么叫‘做街’?”宝鋆插进来问了一句。 “那是他们的‘行话’。”崇纶笑道:“上街来要饭,就叫‘做街’。” “不是有难民夹在里头?” “不会吧,”崇纶答道“他们那一行,虽是末等营生,规矩可大得很,各有地段,谁也不许胡来,更不容外人插足。再说,能够逃难到京城,不是手里有俩钱儿,就是有至亲好友可以倚靠,何致于要饭?” 恭王听着不断点头,向宝鋆说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斯之谓也。” “怎么啦?”崇纶困惑地“好端端的,六爷提起这个!” “五爷今儿在上头面奏,说最近京城里要饭的多了,得想办法。”恭王又说:“你有步军统领衙门的差使,地面儿上的事,也有你一份!” 崇纶兼署步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东半城地面归他所管,这时很轻松地说:“那好办。多不敢说,就这个大正月里,我包管五爷上朝,看不见一个要饭的。” 他说得到,做得到,当夜派人去找“杆儿上的”——丐头的俗称,说是给五百吊京钱,这半个月,不准在内城“做街” “杆儿上的”又称“赶儿上的”据他们自己说,正名叫做“赶上吃”是明太祖所封。意思是奉旨吃白食,那家有红白喜事,赶上了便有残羹剩饭好吃。当然,作为丐头的“杆儿上的”既不必“做街”也不会吃讨来的饭,坐享孝敬,日子过得很宽裕。 这时京城里那个“赶儿上的”姓丁,外号“丁判官”家有一妻二妾,安享余年,已不大管事,但权威仍在。听崇纶所派去的那个笔帖式,说了究竟,丁判官表示正月里庙会甚多,是“做街”的好时机,不过:“既然崇大人吩咐,那就认了!” 果然,第二天起内城看不见一个要饭的,都被撵到九门以外去了。对付乞儿是如此,那些统兵大员对付捻军也是如此,尤其是革职留任的直隶总督官文,向以一个“撵”字为用兵的心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