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6闹衙纪 (第3/5页)
、当庭大对决、争先卸责的笑剧,发生互不承认孟启正的妙事,如此荒唐,真是。官场现形记"都找不到的好材料了。 这个案子所以能被我逮到,关键在于即使按照当时违宪的查禁政令"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第八条也只规定"出版物有本办法第二条或第三条之情事者,对其出版发行人应依有关法令予以处分,并扣押其出版物。"明定扣押对象是"其出版发行人",但张桂贞只是一位雅好收藏禁书的老人太,人既非"出版发行入"、注所亦非"出版发行人" 注所,怎能查扣她的书?我争执的焦点是:按照"出版法"第三于九条,只禁止"出售及散布",并未禁止。"持有"。戒严时期,人民持有"禁书"情况,其实一如持有"黄金"、"美钞",只能"持有",不能流通买卖,但单纯之"持有,,并不犯法。本案对住宅破门而入,抢走"禁书"以去,其行为"在模式上与破门而入,抢走"黄金"、"美钞"以去并无二致。所以台中市政府要赔张桂贞才成。 虽然犯罪事实已明确如此,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法官翁其荣、徐元庆、陈成泉仍旧官官相护,违背法令,判台中市政府胜诉。最妙的,在判决书里,居然弄错法律位阶,把行政院新闻局69.12.17瑜版四字第一七0五0号函优于法律,并把其中"私人车辆、办公及投宿场所"扩张解释,认为私人住宅也包含在内!试问人对自己的家,叫"投宿"吗? 三法官又说"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第八条"扣押其出版物"中,"其"字应做"出版物"名词解释。但"其"字明明是文法上的代名词,如照名词解释,则变成"扣押出版物出版物"了,这通吗?可见三法官"名词\"代名词"都分不清、也不懂中文"投宿"的意义,国文程度都如此超越前进,法律素养自然更可想而知矣! 案经张桂贞上诉后,最高法院法官刘焕字、孙森焱、曾桂香、林奇福、罗一字判决,断定三法官判决错误,"率以扣押程序无暇疵为论断,并据以裁判,尚难谓合。"因而发回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一九八九年五月三日起,这一案子更审。审了一年三个月,台中市长张子源也下台了,法定代理人换成了新市长林柏榕;打太极拳的法官林松虎也换了,最后由黄奠华、袁再兴、林富村三法官判决原告张桂贞胜诉。接着林柏榕又提出上诉。案分到最高法院法官李锦丰、范秉阁、郭柏成、葛浩坡、洪根树手里,居然做下中国司法史上最荒谬的判决,认定台中市政府胜诉。这一案子分到法官李锦丰、范秉阁、郭柏成、葛浩坡、洪根树手里前,前后历时三年四个月,张桂贞母子楔而不舍、努力不懈,所争者,除民事责任、司法公正以外,更着眼于宪法中人民基本自由之保障。戒严四十年以还,警备总司令部执"戒严法"以限制人民基本自由,"恶法亦法",尚勉强自成一说,但逾越"戒严法"本身规定之限制而滥肆扩张,则就无以自圆。试看"戒严法"第十一条第一款明定:"戒严地域内,最高司令官"、"得停止集会、结社及游行请愿。并取缔言论、讲学、新闻杂志、图画、告白、标语暨其他出版物之认为与军事有妨害者。""戒严法"还算是法律,可是"行政院一九七0年五月五日台五十九内三八五八号令核准修正"了所谓"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其中第一条就说"为管制出版物特依戒严法第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订定本办法"。但这办法,并没经过立法院的立法手续,根本不是法律,所以还不够资格称为以"戒严法"为"母法"的"子法"。可笑的是,虽然连"子法"都不配,这一所谓管制办法,却自动扩张解释,把连"戒严法"都没有的,都加以罗织引伸。例如该办法第三条规定:"出版物不得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八、内容猥亵有悖公序良俗或煽动他人犯罪者。"试看"戒严法"第十一条第一款明指"出版物之认为与军事有妨害者",才可依"戒严法"取缔,但是出版品"内容猥亵"明明只是妨害风化而已,又何曾妨害到什么"军事"了?男女问题竞与戒严有关,戒严竞戒到了男女问题上,这种扩张解释,岂不是荒谬吗?再按"中央法规标准法"第五条:"左列事项应以法律定之:… 二、关于人民之权利、义务者。"所谓"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所管制的事,既为人民言论、著作及出版之自由,自属"宪法"中第二章"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范围,而"应以法律定之",不能出之以命令。而所谓"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乃是命令,当然违背宪法。如今在这命令肆虐几十年后,在解严时期,身为司法体系的最高法院法官如李锦丰、范秉阁、郭柏成、葛浩坡、洪根树者,还不能认清这一所谓管制办法的无法无天,反倒靠它来做抵触宪法或法律的依据,这种法官,也就太"歧路亡法"了! 最高法院法官闹完笑话后,案子又回到台中高分院由法官陈瑞甫、陈满贤、梁松雄接手,新笑话又来了。判决书说张桂贞人在国外,竟然家中有她出国后才出版的禁书,"被上诉人(张桂贞)就此即未能举证以实其说,则其所为此点主张,自无足采。"但是,按照常识、按照经验法则,一个人置财产、买东西,难道一出国就办不到了吗?她托亲友代办,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还要举什么证呢?设想法官陈瑞甫、陈满贤、梁松雄出了国,托亲友买了电视机,电视机放在家里,被强盗抢了,打起官司,竟要"举证以实电视机何来之说",非得交出亲友姓甚名谁、生辰八字、店号门牌执照、有无发票才罢休,这通吗?此其笑话一也!判决书承认有"户籍誊本一纸"附卷可证,只是查扣当时,张桂贞"赴美国探亲、在外,"不在台湾。"-这肯定了查扣地点,确是张桂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