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搅拌式举证目的何在 (第1/2页)
搅拌式举证目的何在 ——驳成兴邦的“关于《金山》涉嫌剽窃抄袭《残月楼》的线索” 经过一个多月“专家团”的努力举证“长江”终于拿出了独立评论员成兴邦的举证结果,包括《金山》(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跟英语小说的详细对比表。似乎张翎《金山》抄袭英语小说郑霭龄的《妾的儿女》和李群英的《残月楼》(SkyLee,DisappearingMoonCafé。Quebec:Douglas&McIntyre,1991)就此坐定了。可是,我们认为,读过英语小说的人一看就能发现举证和对比表错误百出。不少例子是作者把《金山》的情节、细节、语言拷贝到相对应的英语小说中,或者改变英语小说或《金山》的原意原文,把它们搅拌在一起,制造成“抄袭” 成评论员对《残月楼》的理解肤浅、狭窄,居然认为“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所描写的主题、故事,部分内容与李群英的长篇小说《残月楼》相同”读过《残月楼》的人都知道小说通过对Wong家四代女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揭露传统的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对女性的迫害,以及年轻一代女性为争取自己性别独立和平等与传统所做的抗争。小说交叉着家庭里的女与男之间的复杂关系,涉及到同性恋、luanlun、自杀等等,是一部被女性主义所推崇的小说。与此同时,华裔在加拿大的生活经历和历史描写是它的时代背景。小说的写作手法非常后现代,全知全觉的叙述跟第一人称叙述互换,基本以人物心理的变化为结构,以华裔女性的心理历程丰富全书的血脉肌理。 《金山》的主题则围绕着加拿大华工史,描述华工及后代在加拿大追寻黄金梦的史实和他们在彼岸另一半的生活经历,纵深近一个半世纪。是史诗般的写作。两部小说的主题迥然不同。 成评论员对小说结构的评论给人一种缺乏文学基本常识的印象。结构有开头、中间和结尾是亚里士多德的plot理论。有独立引子和结尾的加拿大华裔英语小说不止《残月楼》一部,方曼俏的《午夜龙记》(2005)和JenSookfongLee的TheEndofEast(2008)都采取了这一结构,出版都晚于《残月楼》,难道她们也抄了李群英吗?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米德镇的春天》(1871)也有引子和尾声,是不是成先生应该先指控李群英抄了乔治·艾略特?艾米·布朗特的《呼啸山庄》(1868)和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尔·希尔德的《斯通家史札记》(1993),也都有像成评论员所说的“布局相似、结构相同”的家族图谱。看来成评论员不知道文学艺术手法一旦创出来,任何作家都可以借鉴使用的基本常识,就如意识流、蒙太奇、精神分析等手法,日记体、书信体等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学进入中国后,中国现代作家大量借鉴引用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文学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评论员一定知道这一段历史吧? 成文接下去的论断“李群英《残月楼》的创作模式是时间跳跃、空间穿插、大洋两岸互动、加拿大与中国之间往复穿梭。张翎的《金山》的写作手法与李群英《残月楼》创作模式一般无二”让人感到此人其实没有读过《残月楼》,要么根本就没读懂。《残月楼》的场景基本在加拿大,没有以中国为场景的情节故事的发展,除了女主角在北京学中文时的一段简短描写,何来的“空间穿插,大洋两岸互动,加拿大与中国之间往复穿梭”?不知成评论员如何虚构出《残月楼》里没有的模式?如何得出这“创作模式一般无二”的结论? 紧接着成评论员提出的具体“举证”更加荒唐: “李群英长篇小说《残月楼》‘引子’、‘尾声’的脉络:男主人公黄贵昌迷路——濒临绝境时遇救(施救者:印第安姑娘卡萝拉)——印第安姑娘喂水喂饭倍加照顾——被印第安姑娘卡萝拉带回部落——与印第安姑娘相遇相识相恋相爱——逃婚远遁——与别人结婚生子——晚年发现秘密(自己年轻的时候与印第安姑娘欢好使之怀孕,后生子)——梦中重逢且在孤寂与惆怅中离开人世。 张翎长篇小说《金山》第五章一部分、第八章一部分的脉络:男主人公方锦山昏迷——濒临绝境时遇救(施救者:印第安姑娘桑丹丝父女)——印第安姑娘喂水喂饭倍加照顾——被印第安姑娘桑丹丝带回部落——与印第安姑娘相遇相识相恋相爱——与印第安姑娘差点儿结婚——逃婚远遁——与别人同居生子——晚年频频在梦中与恋人相会…发现秘密(自己年轻的时候与印第安姑娘欢好使之怀孕,后生子)——在孤寂与惆怅中离开人世。” 这么一对照确实如成兴邦所叹“两相对照,简直就是孪生子双胞胎,何其相似、何其雷同乃尔!”可是,问题在于《残月楼》的情节恰恰不是如成兴邦所写的那样。《残月楼》的引子描写男主人公在寻找华工白骨时由印地安女孩卡罗拉搭救带回部落,并跟她相爱,共同生活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