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寻找李香兰 (第3/3页)
罗华?格利乃兹。这是一个白俄犹太少女。也许虹影更想纪念这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同性间的友情有时候却比爱情更重。虽然感情生活几经波折,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拥有一份珍贵的友谊。10岁时,在抚顺小学读三年级的她,在去沈阳秋游的火车上,结识了一位与她同岁的、住在沈阳的柳芭。她十分重视这个朋友,她说:“柳芭是我最珍贵的朋友。我之所以成为歌唱的李香兰,是因为有了柳芭;我之所以成为活着的李香兰,也是因为有了柳芭。柳芭像是神安排在我生活中的护身符,有时像太阳,有时像月亮,她永远伴随着我。”在柳芭的帮助下,她开始向苏联大剧院的著名歌剧演员波多列索夫夫人,也是柳芭家的朋友,学习花腔女高音。正由于波多列索夫夫人每年秋天在大和旅馆举行独唱音乐会“奉天广播电台”的科长东敬三才发现了她,将她录用为电台新节目的专职歌手,使她从此走上了演艺道路。回顾这一切,她感慨万分地说:“不是吗?没有柳芭,我不会去学唱,也就没有唱歌的李香兰!”不仅如此,柳芭对她还有救命之恩。在得知李香兰被囚禁且即将被枪毙后,柳芭回到她北平家中,不露痕迹地为她弄来了属于山口家的日本户籍证明,才使她免去了汉jianian罪。而不惜生命代价,找来户籍证明这个情节被成功复制到少年对玉子的拯救当中。爱情,显得真实而有力量。为了更多地纪念这位叫柳芭的少女,小说处处流露着俄罗斯的风情。譬如,玉子第一次亮相穿的是俄罗斯的连衣裙“布拉吉”花鸟图案暗纹的绿绸衣,与书名《绿袖子》呼应,譬如,少年有一半的白俄罗斯血统,等等。 也许还有陈歌辛。据陈歌辛的儿子陈钢回忆,李香兰与他的父亲或许曾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充满激情的上海之恋。陈歌辛为她创作了大量歌曲,如《夜》、《黎明》、《小溪》、《湖上》、《渔家女》、《恨不相逢未嫁时》、《忘忧草》及专为她写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海燕》等。当时,上海交响乐团负责人草刈义夫先生和日本电视台访问上海时,她曾告诉电视台的记者,当年她差一点嫁给了陈歌辛。而当记者问她为何在出版的自传中只字未提时,她笑道:“最重要的事是不能写在书上的。”虹影还是安排玉子的恋人以音乐的方式走近玉子。这是一种潜意识的靠近。 小说仍然不露痕迹地向李香兰的演艺生涯致敬。虽然李香兰在满映都是被日方利用了“在中国长大的日本人”身份,出演的影片表现出强烈的“侵略方一定是男性,被侵略国、显示温顺一方一定是女性”电影的原则,她与日本的命运相互映射。一个女人的前半生,专门用来粉饰侵略,又专门用来演绎战败,不能不说她是一个悲剧木偶戏的主角。然而,她在唱歌、演戏方面的天分和后天努力却不能忽视。儿时的李香兰做过日本著名画家梅原龙三郎的模特,这名画家称赞李香兰说,她的表情比猫儿脸上的还要多,最不可思议的是两只眼睛透露出的神采可以完全不一样,右眼神采飞扬时,左眼却可含羞带怯,张扬与内敛竟同时出现。李香兰在满映时期,花了近两年时间,拍摄一部叫《我的夜莺》的电影。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电影。但是这部电影却未能上映,无论日本还是满洲,因当时的满洲关东军报道部认为,这部影片“没有给满洲人观看的启蒙价值和娱乐价值,是部不符合国策的电影。”那么为什么全体演职人员会全力以赴去拍《我的夜莺》呢?导演说:“日本必败。正因为如此,一定要留下好的艺术影片。”这与虹影小说中,玉子出演的那部电影《绿衣》初衷和情景相当类似。 于此,玉子形象与李香兰重叠、交融,生命悲喜也随之体验。战争中,时代为悲,个人命运为更悲,女人命运为最悲。然而可喜悦的是,总有一些女人,在时代的重压下,在破碎的夹缝中,仍然能墨黑的暗夜发出夜莺般的声音。心也逐渐澄明。 结尾。金色的河面。玉子弯身抚摩走得酸痛的腿。她相信即将找到,即将在对方怀里休息。寺庙的钟声响起。也许小说之外的现实能比这个结尾更圆满。李香兰和大鹰弘结婚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大鹰淑子。不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退出影坛,成为日本国会议员(自民党参议员),连任十八年。“1974年到1992年期间,李香兰连续获选担任日本国会议员,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跃于社会舞台。同时她还写作自传《在中国的日子——李香兰:我的前半生》。通过这本自传,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日中不再战,我们同是黑发黑眼睛’的和平挚愿。作为政治的牺牲者和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记:‘这全都是事实呀!’”一个女人的伤痛终被抹平,人生终趋圆融,等待与寻找终已落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