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章柳青的来和去 (第3/3页)
的摄制组大军整个要重新调度,或许要按兵不动地等待。这种耗资最令制片担忧。制片表示抱歉:他最多只能给陈冲五天时间养伤。 柳青想,多争取一天也好。他见陈冲疲劳而消瘦,趁养伤机会,将她长期的乏累、缺觉都补一补。 协议达成,柳青为陈冲争取到一周时间。他对陈冲说:“这一个星期,你放心大胆睡觉,再不必担心五点起来化妆了。” 这时剧组到了沈阳,伤假中的陈冲和柳青难得有这样的消闲。他们都珍惜这段假期,以它来弥补客观造成的离别。他们从没感到如此理所当然的闲逸。俩人在雪地里散步,谈着他和她的计划、设想。 头上缠着纱布绷带的陈冲忽然出来个念头:“看我这样子——我们来装鬼玩!…” 他俩在积雪的松林里疯得一身雪一脚冰。 七天里,他们没有吵,他们相处得像快乐的傻孩子。 以后,他们发现这种时而出现的“假期”可以减少冲突。回到洛杉矶的家里,他们试着分开住,像情人一样聚聚散散。每回相聚,俩人便珍惜它,视它为一分情感的礼物。 争吵有习惯性,时聚时散似乎口了以打破这惯性。 陈冲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们不常吵了,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她仍是约他去海边;他仍是领她去嬉海水。这时俩人会什么都淡忘,他们之间似乎从未有过天翻地覆的冲突。陈冲时而会闪过一个思绪:别让我们进入现实,一进入现实我们就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成了两个对手——不相让地争执到底。 现实总是需要他们拿出他们看待和对待现实的态度及方式。这就显出他俩千般百种的区别来了。这就是他们矛盾冲突的起端。吵到激烈和伤心的时刻,他们发现俩人身上竟存在如此之多的对抗性因素。多少次的妥协和迁就都因这些因素而失败。 分居也不起作用了。 柳青终于对陈冲说:“这样吧,我搬到旧金山去。” 陈冲看他一会儿,点点头。她明白他的用意。他想用地理距离来处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双方处境。地理距离使他们不能够再任意任性地分分合合。地理距离还会淡化他们之间的依赖性——他们不仅依赖对方的感情,依赖这根婚姻纽带,并开始依赖那间断的分居。 陈冲帮着柳青收拾行李。俩人都装做没事,不让自己太看重这次离别。尽管俩人都意识到这回分开或许就是定局… 柳青离去后,陈冲写下一篇散文,细细整理这次离别带给她的感受—— 四年的婚姻生活结束了。我终于是失去了他。好多次我们试看分居,过不了多久总是又住到一起去了。最后他决定搬去旧金山。由于告别的次数大多了,总觉得不久就又会团圆,告别似乎只是为了重聚。我一时没有觉得此次告别的严重性。把最后的几件行李装进他的吉普车之后,他叮嘱我别忘了交演员工会的会费,已经晚了一个月了。他的口吻很随便,我却竟然不安起来。他把我当孩子似的保护了那么多年,什么生活上的杂事都一手包办了。关上车门,燃上引擎后,他摇下车窗,深深地望了我一眼,充满担忧。我呆呆地、固执地看着他,像一个傻孩子一般。我们没有说再见,也没有互相祝福。他走了。吉普车满载着四年的记忆。当他的车消失在拥挤的街道上之后,我意识到也许这是最后一次告别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孤独、失落的一天。 我们曾经有过那么丰富多彩的希望与计划。 生活似乎中断了。 …眼泪流得像一股无尽的泉水。上帝将我所失去的变成了泪水又还了给我。 … 孤独是最难忍的,同时也是上帝所赐的礼物。爱是最伟大的情感,因而也是最艰难的。 这次与柳青的分离,使陈冲第一次深省了自己。她不再否认自己身上的缺陷,性格中的瑕疵。面对自己,任性是没用的。她感到自己身心内一阵疼痛般的乍然成熟—— 我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发誓:明天是新的一无,我要开始新的生活。 此后,陈冲以玩命的工作来填满自己所有醒着的时间。她是那种从苦耕中收获快乐的人。她不止一次对采访记者说:“Ihavetoworktobehappy。”她也从曾和柳青合住的房中搬出,为自己买了这幢可收览景色的小楼。买下房,她第一天便随剧组远征了。几个月后,她结束外景拍摄,回到洛杉矶,竟怎么也找不到那幢小楼。她对它的方位、模样一点也记不起来,只得边开车边按它的地址一路寻去。她心里苦笑:既然如此“吉普赛”何必置房? 但她需要一个家。正因为难得归家,正因为太多的漂泊,她更需要这块小小的地盘做她漂泊的起点和终点。否则漂泊便更加无定和无限。 她会在除去积尘的客厅里布上鲜花,感受自己对自己的等候、迎接。 有次一位来自Interview杂志的记者在采访她时问:“这么多花!谁给你买的?” 陈冲笑着答道:我给我自己买的。 记者表示不信:这么美丽的单身女明星一向不缺献花者。 陈冲马上说:我是一个独立的女人,不需要任何人给我买花。 对这段离异后的心境,她有过描述:“我一想到重新开始与男性约会便感到一种畏惧…我已忘了怎样同人约会。” 然而她又有默然而强烈的渴望—— 我渴望深深的夜和银色的月亮。也渴望月下的爱情与诺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