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中国玉器的发展 (第8/8页)
股时期风靡一时的“君子佩” 在宫廷中,玉镯可能还排不上座次,但在民间,玉镯广为流行,且用料、造型、装饰十分讲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讲到明代玉器风格,常谈起世俗化倾向、仿古倾向;在碾玉方面,常用“粗大明”来形容那么明代的碾玉及装饰究竟有何特点? a粗大明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碾玉特点,周代神秘、汉代巧、唐宋自然、元代气势 ~明代玉器的碾玉特点是粗犷浑厚,不拘小节,这应是由大刀阔斧的元代北方之工匠碾玉演变而来,古玩鉴赏家将这些特点形象地概括为“粗大明” ~“粗大明”意思是粗犷、宽大的玉器属明代,也就是说,明代的碾玉特点粗犷、宽厚,常常忽略细部的处理 b花下压花明代玉器的装饰特点 ~明代玉器大多是浑厚粗犷,但玉带板等饰玉则雕琢的十分精细,因此,严格来说,明代玉器是粗犷与精细并存 ~明代“花下压花”雕镂技术表现在三个方面: *在平面片状玉器上,用超高的镂空技艺,能镂雕出两曾至三层花纹 *镂雕的多层花纹,不仅能表现出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而且能在剔留的上层花纹,琢出具故事情节的复杂画面 *明代镂雕的花纹,不仅能使在平面上的图案得到充分表现,而且能表现立体层面 c诗书画印明代玉器的艺术特点 ~由于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尤其是大量的文具,文玩及陈设玉,更能点缀文房,陶冶情cao,成为风雅玩物因此,明代玉器也深受文人画艺术的影响 ~当时苏州琢玉业受文人画影响很深,在玉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书画印艺术,其中以陆子刚应用得最为成功 ~在玉器上出现文字,始见于汉唐,但其实文字多为祭祀或避邪,多用阴刻法琢出,艺术表现力受到限制明代诗文多用留地浅浮雕琢出,能充分显示出书法艺术的笔墨韵致,其经营位置十分得体,常在画面的空白处或一侧面,与书画题跋几乎没有两样,并且诗文的内容常与化验相关连,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d金玉珠宝明代贵族玉器气派 ~明代由于海上贸易的拓展,得到了大量贵重珠宝,同时中国传统的玉器观念,在明代得到更大发展,因此,金玉珠宝,珠光宝气是明代玉器辗琢、装饰的又一特色 ~特徵有: *是金饰件上镶嵌红宝、蓝宝石等,表明明代珠宝行业工艺进一部的拓展 *玉饰件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 *用金泊片镶匀玉器四边,在明代早期的玉带板上特别盛行这种工艺虽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但均没有明代做得精细灵巧 *以镂空金盖、金拖构成玉制器皿的组成部分,金玉交相映辉,瑰丽无比 *金玉珠宝融为一体,以镶嵌、镂空、锤刻、焊接等精细工艺,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金玉珠宝,组成雍容华贵的稀世粹珍,尤以女性首饰居多 第十七章清代 乾隆帝对收集到的古玉,满意者,赋诗、作文,大加赞赏,不满意者命清宫造办处改头换面,重新琢镂乾隆对琢玉高手倍加爱护,对姚宗仁尤为赏识,经常与其切磋仿古玉技艺宋元时期仿古玉已初显端倪,明代仿古琢造已达相当水平,清代在传统文化和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下,仿古玉出现了许多新特色,如下: 目的明确: a琢制仿古玉,从目的来讲,基本上有两种 ~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已达谋取暴利之目的 ~是为满足文人雅士之需要,以标榜持有者学识与财力 b皇帝重视: ~乾隆帝爱好古玉,也提倡仿制古玉 c品类多样 d格调隽永: ~仿古玉是玉匠、收藏家对前人创造的仰慕、憧憬和追求,需运用智慧与技巧“仿”中有变化“仿”中有创意,因此清代宫廷仿古玉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痕都斯坦玉是十八世纪对中国传统玉器产生重大影响的玉器,而受其影响仿制初的“西番作”,则是中国狱卒中的新成员 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喀什米尔及巴基斯坦西部 痕都斯坦玉器,涵义上相当于英文的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包括两种: a印度的蒙兀儿玉器 b土耳其玉器 据说蒙兀儿的皇帝们,相信用玉做的食器可以避毒,故玉雕容器特别发达 痕都斯坦玉材大部分采自新疆的和阗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由多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追求纯净之美这与中国玉工喜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鲜明对比痕都斯坦玉器都是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充斥中国玉器的礼玉与佩玉痕玉器装饰也很有特点,部分器璧上嵌饰金、银细丝及各色宝玉或玻璃 乾隆帝对痕玉十分欣赏,于是在其授意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特设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专门设计,所仿器物被称为“西番作”清代玉器多样化的原因,除玉器造型装饰风格外,也与产地不同有关清代玉产地主要有宫廷、苏州、扬州,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造办处玉作,体现皇帝旨意 苏州玉器,以精巧见长 ~赫赫有名的陆子刚、姚宗仁、郭志通,均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 ~专诸巷玉器,玉直晶莹润泽,娇嫩细腻,平面镂刻是专诸玉作的一大特色,而其薄胎玉器,技艺更胜一筹 扬州玉作,以玉山子着名 ~苏州玉雕以小巧玲珑见长,扬州则以大取胜,玉如意、玉山子是扬州玉雕业的着名产品, ~扬州玉山子艺术特色明显,玉匠善把绘画技法与玉雕技法融会贯通,注意形象的准确刻划和内容情节的描述,讲究构图透视效果 (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