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节 (第1/3页)
第4节 4 在陈大富听从刘梅花的事件当中,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上大学这件事,正是这件事情,彻底改变了陈大富的命运,并且最终成就了他今天的事业。 按说陈大富只是小学毕业,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如果不是刘梅花,陈大富也根本不可能上大学,他连想也没有想过。但是他娶了刘梅花做老婆,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刘梅花不但想到了,而且做到了。 当然,刘梅花能够做到的主要原因有赖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当时的大环境是上大学不用考试,而是推荐。那时候的大学生不叫大学生,而是叫“工农兵学员”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来自工人农民和解放军。这些“工农兵学员”不是通过考试而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的,而是通过基层推荐进入大学的,他们上大学也不单是学习知识,主要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其中关键是管大学和改造大学。 那一年中国大地上正好放映一部国产故事片,叫《决裂》,影片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大学党委书记抓起一个农民的手,指着这个农民手上的老茧,大声地说:“什么叫‘资格’?这就叫‘资格’!” 演者无意,看者有心。刘梅花知道,自己的丈夫陈大富肚子里面虽然没有多少墨水,但是手掌上的老茧并不一定比电影上那个农民少,既然那个农民能去改造大学,丈夫为什么不能去改造大学?于是,刘梅花开始为丈夫张罗。 当时他们那里已经有一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在他们那里干了几年之后,又被招回城市成了吃商品粮的工人。刚开始农民傻,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只是心里面酸酸的,觉得自己天生就比城里面人命苦,就该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后来一部分农民慢慢觉悟了,当然他们是被启发着觉悟的,启发方式是不断地有下乡知识青年巴结当地的农民。刚开始是小恩小惠,后来是大恩大惠,于是贫下中农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原来每次来招工的时候都是要贫下中农推荐才行!为了能获得他们的推荐,那些本来在骨子里面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城市里下来的少爷小姐们也不得不厚着脸皮来讨好他们这些下里巴人。一时间,多年抽惯了老烟袋的生产队长也时不时地从上衣口袋里面摸出一根“大前门”顺便说一下,装香烟的上衣大多数也是下乡知青帮着从城里“带”的。更有甚者,少数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而屡屡不能被上调的女知青,为了早日回城,不得不急贫下中农所急,直接为大队书记解决生理问题,从而换取一张招工表格。最后,广大农民终于彻底开窍:来招工可以,但是必须一比一。也就是说,凡是城里面来招工的,必须一个下乡知青搭配一个回乡知青,这就叫做“一比一”许多年之后,电视上开始做“一比一”的广告,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知识产权的问题,如果有,这个知识产权应该归属三十年前的皖北农民。 然而“一比一”与陈大富无关,因为“一比一”的前提是回乡知青,陈大富连初中都没有上过,无论如何也算不上“知青”刘梅花倒是初中毕业,按道理是可以算作“回乡知青”的,只可惜出身太差,是富农“地富反坏右”是联系在一起的,属于牛鬼蛇神,再怎么“一比一”也轮不到她呀。 不知是不是“祖上富过”的缘故,刘梅花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看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刘梅花心急如焚。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招工工作刚刚结束,招生工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刘梅花拿出浑身的解数,志在必得。 刘梅花感觉送丈夫去上大学比让丈夫被招工更有前途,更有把握。 更有前途不难理解,上大学当然比当工人更好。刘梅花是初中毕业,嫁给陈大富之前就看过一些小说,从这些小说中她知道大学生的份量。特别是看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青春之歌》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大学生呀,将来会是多大的官呀!”多大的官小说中并没有说,但是刘梅花知道肯定比大队书记大。所以刘梅花非常清楚上大学比招工更好。但是说上大学比招工更有把握的依据是什么呢? 上大学比招工更有把握的依据有两条,一是电影二是广播。电影前面已经说了,就是《决裂》,《决裂》上面说的非常清楚,凭手掌上的老茧就可以上。刘梅花知道,他丈夫陈大富手上的老茧厚着呢,每次摸她她都觉得刺人。再就是广播,那时候广播上正好播送了张铁生的一封信,张铁生考试几乎是零分,但是由于劳动好,所以照样可以上大学,不但可以上大学,而且政府还天天广播表扬。刘梅花不需要表扬,只要能让丈夫陈大富上大学就行了。 那几天刘梅花天天拽着陈大富跑大队跑公社。刘梅花对大队书记说:你帮着我们把陈大富推荐上去,如果上面不通过,不干你的事。 于是大队就推荐了。 刘梅花跑到公社说:我们家陈大富最苦大仇深,劳动最好,手上老茧最厚,不信你们比一比。大队都推荐了,你们为什么不推荐。 于是公社也推荐了。 刘梅花拽着陈大富找到来带生的,亮出大队和公社的推荐材料,又亮出陈大富手上的老茧,带生的没敢多话,就将陈大富带上了。 陈大富上的是安徽财经学院,在蚌埠。那时候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是陈大富在班上并不是年纪最长的,年纪最长的比他还大。事实上,当时他们工农兵学员的年纪和文化基础甚至包括来大学之前的职业和职位,差别都是相当大的。 学院为了摸底,开学第一天就安排学习“反击右倾反案风”文件。摸底方式是让学员自己朗读,先由班长读一段,然后支部书记读一段,再一个一个往下读。学院或许认为这样就能够大致上可以看出学员们的文化水平。 第一段是由班长读的。班长来自部队,姓张,叫张新江,在部队还是个排长。张排长上课的时候还穿着军装,是那种四个口袋的干部装。本来张排长是打算穿便装上课的,可政治辅导员专门找他谈话,要求他还是穿军装,并说这样可以展现工农兵学员的风貌。于是张排长就穿了军装上课。张排长穿了军装上课以后果然就给课堂增色不少。 张排长本来是不想当这个班长的,而是希望当支部书记。在张排长看来,既然自己在部队当的是排长,到大学里如果当班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