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之歌_第四十二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第2/3页)

 "打倒刽子手谷正伦!"

    声音高亢,悲壮,有如山洪暴发,江水奔腾。

    "冲啊!冲进这座人间地狱!"

    "冲啊!冲进去救出北大同学来!"

    蹲在铁栅栏内的卢嘉川、许宁,听见外面悲壮的呐喊,流下激动的泪水,忽然身边的一位难友惊喊一声:

    "看,反动派架起机枪,准备屠杀学生啦!"

    卢嘉川陡然一惊,向房上一望,机关枪果真架了起来,对准高墙外的学生。再向铁窗外一望,沉重的沙包被搬动着,有的士兵上着刺刀,有的拉开了枪栓,急急地作着战斗、rou搏的准备。

    监狱外面的学生越喊声音越近,越高亢;监狱里面准备屠杀学生的声音也越发清晰、准确。

    卢嘉川冷静地沉思:千钧一发的时候到了!学生如果继续向里冲,反动统治者肯定会用机关枪扫射手无寸铁的学生,造成流血事件--不,不能叫这些无辜的学生为我们牺牲!于是,一个意念在卢嘉川的心中果断地形成了。

    江华领着大批学生在狱门外声嘶力竭的呼喊:

    "我们的统治者啊,你们有的是枪弹,我们有的是热血!"、"不放出北大同学誓死不退却!"这时,一张字条悄悄传到江华的手里。

    "反动派已架上机枪准备屠杀学生。你说过'斗争要讲策略',必须带领学生即刻离开监狱,另行斗争。卢"

    江华看了卢嘉川亲笔写的字条,沉思一下,审视了反动派虎视眈眈的情景,立即接受卢嘉川的建议,带领学生离开了孝陵卫。

    事后,江华感谢卢嘉川的判断、提醒,这才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卢嘉川也感到江华的虚心和机智。但是,此刻当老卢又提起南下示威的事件时,江华却感到不是滋味了。他翻着眼皮,嘴角含着一丝苦笑:

    "此一时彼一时也。老卢,好汉不提当年勇,你想用过去来讽刺我的今天?大可不必!有什么话直说吧,何必绕弯子。"

    "老江,你误会了。我丝毫没有讽刺你的意思。我提南下示威,一是说明你过去的虚心,能够听得进意见,当机立断,力挽狂澜。也说明我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深厚的友谊。你问我现在有什么意见么?有!就是你现在不肯多做调查研究,不虚心体察下情,只听少数人的顺耳之言;只凭自己的主观,缺乏全面考虑的远见,所以有些问题处理得不好--尤其关于肃托,你竟然肃到你自己爱人的头上,把她扣起来,叫她早产。这不太有点儿残酷、太不近人情了么?我很后悔,这些话我对你说得太晚了…"

    "老卢,请住口!"江华近来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想发火,"你难道不懂'大义灭亲'这句成语?林道静跟托派搞到一起,是上级下令要抓她的,我有什么办法,--别说是爱人,就是祖宗八辈,党怎么吩咐,我就得怎么办嘛。"

    "老江,别发火!我们共产党人最讲实事求是。你是怎么看小林的?她可能是什么托派么?你应当为她辩护,为她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才对。上级还不是听下面的反映,才决定抓谁放谁的。一句话,你自己就对她失去了信任!"

    江华不出声了,卢嘉川的话确实击在他的心坎上。小林--他也认为不可能是托派。可是,这是上级的决定,他不能违抗。她是自己的妻子,更不能辩解。当然,也是因为听了常里平的各种反映,他对她失去了信任,他把这种反映,又忠实地反映到上级肃托部门去,因而造成林道静的被捕。

    沉默了一阵,卢嘉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剪报,他把用红铅笔勾勒出标题的纸头,拿在江华的眼前晃了晃:

    "老江,先看看我这好不容易从延安找来的两份《解放》周刊,也许对我们了解托派问题的真相有点儿帮助。你先看这份--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的时评《陈独秀先生向何处去》;然后再看看距这篇时评两个月后的另一篇。可有意思哩!"

    江华从卢嘉川手里接过剪报看起来。重要处,卢嘉川用红铅笔画着杠杠的地方,他竟轻声读出声来:

    "当陈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独秀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后,虚心地检查自己的政治错误,重振起老战士的精神,再参加到革命的行列中来。"下面还加有不知卢嘉川从何处得到的小注材料--

    "党中央曾提议陈独秀检讨错误后,仍然可以回到党里来。林伯渠、叶剑英同志曾见过陈独秀,共同研讨抗日问题,陈是愿意抗日的。"

    江华抬起头,睁大眼睛,惊异地盯着卢嘉川,说:

    "这小注材料你是从哪里得到的?竟然写在纸上,你的胆子可真够大的…"

    "不是胆子大小问题,是事实有或没有的问题。后来陈独秀不肯检讨错误,党中央没有叫他回来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当汉jianian特务,而且一直主张抗日,这也是事实。好了,别着急,请看另一篇文章,也许你就高兴了。"卢嘉川微笑着说完,指着另一张剪报叫江华看。

    文章是康生写的,题目是《铲除日寇暗探民族公敌的托洛茨基匪徒》。卢嘉川还在下面加了个括号--(此文说,陈独秀是领取日寇津贴的民族公敌是事实么?)且在关键处又画了红杠杠,江华又先读了画有杠杠的文字:

    "九·一八"事变,上海的日本侦探机关,经过亲日派唐有壬介绍,与陈独秀、彭述之、罗汉等组织的托匪中央进行了共同合作的谈判。当时唐有壬代表日本侦探机关,陈独秀、罗汉代表托匪的组织。谈判的结果是:托洛茨基匪徒,"不阻碍日本侵略中国",而日本给陈独秀托匪每月三百元的津贴,待有成效后再增加之。这一卖国的谈判确定了,日本津贴由陈独秀托匪中央的组织部长罗汉领取了,于是中国的托匪和托洛茨基匪首,在日寇的指示下,在各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唱其帮助日本侵略中国的双簧戏。

    江华看到这里,又跳到另一处画红杠的地方,迅速地读下去:

    去年(指一九三七年)六、七月间,上海日本报纸登载托洛茨基亲自派了一个美国的托洛茨基分子到上海来担任东方托洛茨基组织的指导员…这个美国的托匪格拉斯,联合着陈独秀、彭述之、罗汉…在上海、北方建立托匪日探的组织。

    康生的这篇文章很长,登在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和二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