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师夷长技不制夷 (第2/3页)
固派和洋务派其目的都是一样,就是用洋枪火炮卫我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保卫儒家文明。 第二场辩论是道器之辩。道是制度,器是技术。中国人是看中制度还是看中技术?当然是看中制度。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辱。洋人来了之后怎么抵御他,给他上课,讲四书五经,拿经书把洋人干掉,顽固派一帮人都是理学名家。洋务派说,大学士您说得太好了,但是“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已致酿成庚申之变”恭王当朝问顽固派代表倭仁老师,下次再发生庚申之变,联军打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线去跟英国人理论,敢不敢披着你的甲胄,举着你的干橹去给人上课?如果你敢的话,则本王唯大学士之命是从,吓得倭仁二十多天没敢上朝,说我脚崴了走不了。 第三场义利之辩紧跟而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王安石就是这么被攻击的,整天修工厂弄铁路,不就是一帮小人嘛。最后朝廷明白了,皇太后也明白了,光在那儿嚷嚷口号,国库里的银子能自个儿长出来?洋务运动通过这场辩论基本上是把顽固派的势力给打下去了,洋务运动兴起、发展起来。 衙门理事多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势力主要是总督和巡抚,他们掌握地方实权。曾国藩两江总督迁直隶,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曾国藩一走遗缺就由李鸿章补,所以李鸿章也是两江总督迁直隶。 清中期以后对于地方大员定设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两江是最富庶的地方,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地盘也大。左宗棠是闽浙迁陕甘,张之洞是两广迁湖广,基本上清朝地方八个总督这就占了四个了,张之洞做湖广总督长达三十多年。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 第二章良辰美景他家田2。师夷长技不制夷(3) 曾国藩在危难之时,维护了清朝统治,维护了旧文化。他虽然并未亲身参与同英法联军的战争,但是西方人的势力深入长江,在长江一带作战的曾国藩深知,旧文化并不能救中国。曾国藩注重水师,认为水上优势也能决定陆上优势,西方的军器和练兵之法在我们之上,所以他提倡自强,要购买西洋轮船枪炮,以夷器制夷。 后来的中国认识到,夷是制不了的,不被夷制就不错了,唯有自强。夷的洋枪火炮太厉害,所以,洋务运动前期“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的天津机械制造局。通过洋务运动,清朝的军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的军队五百年才完成的由冷兵器向火药兵器的过渡。 洋务运动作用相当大。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收复南京的时候,湘军还放箭。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军已经开枪。到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比日军要领先了,再打不过就是怂兵怂将的问题,不是装备的问题。电视剧里一演,都辛亥革命了,清兵还举两铜锤,那纯粹是瞎扯,是为了突出武打效果,抱一挺机枪怎么武打?其实清军的装备水平,已经不比列强差多少了,尤其是轻兵器。可能机枪大炮这玩意不行,枪这些东西没问题,当然起到了一定的保卫国家的作用。 洋务派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建了近代的民用工业—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的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民国的时候,最大的兵工厂就在汉阳,所以那时候士兵用的枪叫汉阳造,其实就是仿的德国毛瑟枪,为什么在汉阳造,汉阳有最大的兵工厂,兵工厂为什么在汉阳,因为汉阳有铁厂。 洋务派还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建立后,成立海军衙门。 中国几次败仗吃的就是有海无防的亏,大海不像陆地,大海是连成一片的,朝发夕至,从哪儿都能过来,所以有海无防吃亏就吃大了。曾国藩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保举李鸿章到上海cao练淮军。李鸿章提出专设海防的想法。1875年之后,朝廷任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四艘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