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_鸿门宴司马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鸿门宴司马迁 (第7/9页)

class="spctrl">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然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

     ②不然(这样,代词)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 ——《鸿门宴》

     之

     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8、成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rou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文章鉴赏 一 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 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