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8章 (第1/3页)
第08章 一回到成都,刘队长立刻被召去开会。他的儿子小半拉儿挤眉弄眼地到处说:“林秃子摔死啦!” “啊?!你怎么敢…”大家想这孩子准疯了。 “我就敢叫他‘林秃子’!”他拍拍面积很可怜的胸脯。 小半拉儿最近心情很好。他多了个伙伴,是条肥肥的小狗。这只良种牧羊犬是孙煤那个女兵班救下的一条命,有次途经一个道班时,狗的兄弟姐妹正被人逐个烤了吃。狗名叫“颗勒”因为它是条男狗。藏民叫“颗勒”就像内地管十分熟识的人叫“爷们儿”回到成都,活玩具已长成一条真正的狗,站着、走着、叫着,都有点威风凛凛的味道了。除了小半拉儿整日跟它厮混,再没人顾上搭理它。因为刘队长开完那个重要会,马上又召集党员,然后是团员,然后是青年、群众。直到开会前,伊农听某个党员一口一个“林秃子”他还结结巴巴要辟谣。炊事兵小周听完文件后,一下反映不过来,受了刺激,夜里大哭不止。炊事班长吴太宽问他抽什么风,他泣不成声地说:“不晓得毛主席现在还住不住在中南海…”原来他cao心伟大领袖的安全。一切日常生活都停止了,这院子跟全国各地一样,每个人都呆呆傻傻,脑子却都在飞快地转,思考的尽是大事情。 最繁重的任务是写批判稿。孙煤这个班的稿子老收不齐。团支书指责她,她就快快活活地说:“我们班没文化!”她们班的女兵写一篇稿子,总要不断地往走廊上跑,然后站在走廊里喊:“X字怎么写?谁会写X字?”这时十几个房间就会给她十几种似是而非的答案。团支书只好派了几个有文化的到她们班,其中包括徐北方和小号手伊农。 团支书王掖生拿了一大摞文件来念。他把“螳螂捕蝉”的“蝉”字读成了“单”陶小童马上替他纠正:“念蝉。这个字读蝉。” 团支书的四方脸涨红起来。一抬头,发现徐北方满怀景仰地凝视他。每到这种时候,这家伙总是很有耐心地等着他把洋相出大。 “你再重念一遍,我们没听清。”徐北方做出天真的样子说。 不料团支书很快放下面子,用颇谦卑的语气说:“这个字我不认得。陶小童你刚才说它念什么来着?”他虚心而诚恳,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蝉,就是知了…知了的学名叫蝉…”她怯生生解释道。 “好了。”团支书打了个手势。 孙煤却叫起来:“谁说念‘蝉’?就念‘单’!我在体校时就一直念‘单,——‘单连冠军’嘛!” “是蝉连冠军。” “你刚才不是说蝉是知了?” “对呀!” “知了跟冠军有什么相干?” 陶小童耐心地说:“知了有个习惯…” 彭沙沙突然蹦起来指着陶小童:“她舌头有问题!有一次她对门诊部医生说她咳嗽,咳出很多‘蛋’(吴语‘痰’与‘蛋’同音),把医生吓坏了!” 大家嘿嘿嘿地笑起来。 彭沙沙又举一例证明陶小童口音的靠不住:她曾把她一个好端端的名字误叫成“嘣嚓嚓”害得别人老要想起那种怪下流的三步舞。 “就是华尔兹!…”有人眉飞色舞地解释。 “华尔兹?…” “看,就这样——嘣嚓嚓、嘣嚓嚓…” “喂!是一男一女!…” 团支书简直已经被人忘了。他无论是跺脚还是把文件翻得哗哗响都继续被忽略。他的四方脸忽然涨得紫红:“现在是听中央文件,你们在搞啥名堂?!” 徐北方扯起嗓子说:“对呀!听中央文件,你们蛋啊蛋的像话吗?”他嬉皮笑脸的面孔转向团支书“我差点以为你念错了字呢。” 团支书老实地说:“我是念错了字。” 徐北方立刻严肃起来:“真的吗?那你为什么不把它念对呢?” 团支书愤怒而窘迫地沉默着。徐北方简直开心得要死了。 过一会儿,蔡玲突然懵懵懂懂地叹一声:“哎呀烦死人。” “咱们干吗老这么坐着?”有人问。 徐北方说:“嗨,瞧你说的。不在这坐着就到其他地方坐着,除非你没有屁股。” 最后有人指出问问伊农,他当年险些考上南开大学,要不是闹起了“文化大革命”的话。 伊农最恨谁提他很有学问的历史,立刻飞快地说:“蝉、蝉、蝉,那字读、读、读蝉!”他整天沉默寡言,当众说话就像要他命一样难。他越是惧怕讲话,别人越要千方百计逗他开口。他从来不笑。总是憋一肚子气,再通过那支小号把气撤出去。他之所以爱吹号就因为通过这支铜管他多少能消掉点气。他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他生来就对一切都有气。 有人发现伊农私下说话很正常。但谈话对象超过两个,他就结巴了。 徐北方说口吃现象有着古老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专门研究过口吃。说口吃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发生混乱的结果,即喜怒哀乐彼此厮扭。 伊农不乐意了,反驳说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规矩,向来不发生什么混乱。伊农吃力地辩解道:“用用用医学来解释口吃,不过…是极简单的病理:因因因为口腔送气不足,不不不能把要讲的话音连续发出。就就就这么回事。” 陶小童对这个讨论发生了兴趣。她认为口吃源于初学语时。一般儿童都是模仿父母说话,如果父母说话过分的快和流利,必然使孩子学语时急躁。要不就是父母过分严厉,在他们面前,孩子始终畏缩,所以说话便迟迟疑疑,久而形成口吃。 徐北方说陶小童只是一般逻辑推理,缺乏名家理论做依据,如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