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章上一代的渊源下 (第3/4页)
找第二条龙脉的路上,不过当时这复仇的种子已经洒下,那些金巫教徒们并没有停止寻找龙脉,经过了两代之后,终于十三条龙脉被尽数找出,而当时当真如同传说一样·国运动荡民不聊生而那些金巫教徒们却没有料到,在这种环境之下,他们根本没有向上两代相传的那样能够趁乱起势,相反的,每当他们有作乱的意图之时,都会遭遇到一些不可抗拒的天灾**,以至于后来本来又聚在一起的金巫教徒们再次四散各地,不得不说这也正是报应的一种,而当时剩下的一些教徒们却没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甚至认为他们之所以很难起誓,那是因为十四条龙脉还差一条没有被发现,等到将所有龙脉断掉之后,他们所预期的事情就一定会实现。 于是,剩下的那些金巫教徒们便前往了东北,可是即便他们寻到了那条龙脉,却无论怎样都找不到那龙脉心脏的位置,以至于,十年过去,又一个十年过去,又过了一代之后,他们终于放弃了,但却没有死心,他们留在了塞北,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断掉这最后一条火龙之脉,而这些人中,便有那黄善的祖先。 时间并没有为这些丧心病狂的人而停下脚步,日月流转星辰消逝,历史的车轮慢慢开近,很久很久之后,由于当时十三条龙脉陷入了沉睡,在硝烟和炮火之中,无能的清政fǔ终于倒台。 满清覆灭之后,中国的气运依旧是一片混乱,而咱们要说的,就是发生在这一段灰色年月之中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虽然火龙一脉没有被挖掘,但是一条龙脉孤掌难鸣,以至于龙脉所滋生的地气竟然出现了反效果,可能这也是天道对当年青巴图鲁的惩罚吧,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者利用了前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从此东北地区民不聊生,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 这里又要讲到当时的萨满教,要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后,清政fǔ被推翻,皇上变成了平民,这正是一日帝王梦醒,不晓身在世中,北京事变之后,末代皇帝被逼出宫,而当时的萨满教也正式解体,教徒四散天涯,只有当时的大萨满跟随着‘皇帝,四处颠沛流离。 当时的大萨满姓邵,名为邵勇,清朝和萨满教一起灭亡之后,他心中悲痛,由于祖训的关系,所以他不忍离开故主,只好暗中跟随着故主一起到了天津,之后又到了长春,也就是所谓的伪满洲国首都‘新京。 当时东北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有权势的高官终日寻欢作乐,而生活在底层的百姓却苦不堪言,邵勇当时看着民间的变化,心中满是悲痛·当时的他已经知道了这是因为龙脉被毁而造成的,但是即便知道,却也无能为力,之后邵勇终日以泪洗面,当时的他也很迷茫将来自己应当如何是好,而就在他对这个无能的政fǔ感到失望决定离开的时候,忽然有宪兵寻上了门来。 原来在当年萨尔哈啦之事发生之后·萨满教的教徒们便都知道了这龙脉之事,讲的是萨满教解散之后,一名教徒也来到了长春,一日他在街上游走之时忽然发现了这邵勇,当时那人为了荣华富贵而生出了歹意,便跑到了宪兵队告发了这件事情,要知道他虽然知道十四条龙脉之事,但也只是知道个大概·但是为了得到赏赐,所以他便胡编一通,直说在东北某处的龙脉埋了一个大宝藏·而知道这个宝藏下落的人,现在就在长春。 要说他所说的事情虚无缥缈本就无人相信,不过当时傀儡皇帝尚在,听那人说出萨满之事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说起来也确实有这么一个人,而且萨满教和清朝的渊源极深,所以这件事倒也真有一些可信度,于是他们便派兵捉拿邵勇,将邵勇一家囚禁在了一处监狱之中。 他们逼迫邵勇说出所谓的‘宝藏,秘密,而邵勇进了那监狱后却好像变成了个哑巴一样·即便受尽了酷刑也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终日只是望着西边的墙壁发呆,只就在那伪政fǔ已经失去耐性想要将其一家老小杀害的时候,忽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讲的是有一日夜里,负责把守监狱的那些士兵们竟然全部离奇的睡着了,而等到他们醒来的时候·却也是第二天的早上,当时监狱里面邵勇和他的家人全部不翼而飞,而再搜查的时候他们发现整个监狱并没有任何异样,只是在监狱外面的西墙上不知道何时被人用朱砂画了一道半人高的符图形。 原来,就在邵勇被捕前一夜他已经发现了异样,于是便跳神请一名鼠仙占卜,在预测到自己明天要被抓后,他心里面十分的焦急,要知道当时长春是个无神之境,之前也说过,其实在厉害的妖怪其实也怕枪炮,特别是大批的军队,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的信仰,而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邵勇无法利用这些妖怪逃跑,就连当日召来的妖怪也只是因为它曾经被邵勇所救,所以当日才冒险前来,邵勇想来现如今想跑也跑不了了。那邵勇当真是条好汉子,他并不恐惧自己的生死,只是顾忌自己的两个孩子安全。 邵勇有两个孩子,一个名叫邵永林,另外一个便是邵永兴,而说起来邵永兴其实并非是邵勇亲生,他只是邵勇在流亡的时候捡来的一个孤儿,当时的他只有七岁,而邵永林也只有六岁而已。 邵勇想到这两个孩子,心中便满是酸楚,他不忍这两个年幼的孩子跟着自己一起遭难,于是当夜便写了一封书信,托付那老鼠一定要送到安徽他一位老朋友的手中。 说起来邵勇的这位老朋友,是一位清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