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上)_第十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 (第1/3页)

    第十四章

    卢小龙在六六年的夏天最喜欢的成语就是“铤而走险”四个字的节奏像铁锁桥的铁链一样带有钢铁的性质,含着大胆的冒险精神。闭上眼,一个“铤”字和一个“走”字就活生生地画出了人物的形象:那是踏着铁锁桥渡过高山峡谷的形象,那是踏着荆棘泥潭冒险前进的形象。冒了险不一定成功,不冒险不可能成功。

    当“铤而走险”进入自己的身体与骨骼合一时,他感到一种冰冷的无畏。

    他还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大器晚成”北清中学第一轮革命揪出了贾昆和米娜,作为一个非常肤浅的举动已经过去了。第二轮革命是有一批学生贴出造校领导反的大字报,一些人贴出了保校领导的大字报,双方的首领都成了北清中学的风云人物。在这一轮革命中卢小龙也没有什么行动。学校里已经涌现了不少崭露头角的学生领袖,还出现了各种造反派组织,他还是冷冷地看在眼里。第三轮革命,学校来了工作组,北清中学的工作组是隶属于北清大学工作组的小支队。当北清大学与北清中学同步发生造反派与工作组的冲突时,北清大学工作组在中央的支持下,已将前两天的万人批斗大会打成了“反革命事件”同时开始在学生中追查反革命,北清中学工作组也开始整顿学生。一时间,学校里笼罩着恐怖的气氛,很多师生这时才真正回忆起中国1957年的反右历史。正当那些活跃分子有些张皇时,在一片颓废的大字报栏上突然出现了卢小龙的大字报。四张黄纸写成的大字报上,第一张纸就是一个大标题:《工作组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世界是一个矛盾冲突的世界,一切声音都在与对立面的斗争中表现出影响力。你反对的对立面越大,你的影响也越大。“顶风亮相”是一种冒险,也最容易轰动。卢小龙的大字报使沉寂了两天的校园一片哗然,大食堂门口的大字报前密密匝匝站满了人。从这一天起,卢小龙便成为北清中学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当北清中学工作组开始清理这个阶级斗争新动态时,这张大字报已经被转抄张贴在北清大学大字报的中心区,在北清大学也成为舆论的焦点。大字报栏出现了“向北清中学革命小将卢小龙致敬!”的大标语,当然,更多的是围剿卢小龙的大字报。

    立刻,卢小龙成为北清大学政治舆论的中心人物。随着他的大字报被各大中院校传抄,他很快也成为北京市文化大革命的新闻人物。

    与此同时,北清大学造反派的第二号人物呼昌盛顶着工作组追查反革命的高压,贴出了题为《踢开工作组闹革命──从中学小将卢小龙大字报中获得的启示》的大字报,将卢小龙点燃的火种进一步扩大了。在工作组的指挥下,对呼昌盛和卢小龙的批判攻势在北清大学遮天盖地地铺开,北清中学也贴满了声讨卢小龙的大字报。就在很多人为卢小龙担心的时候,卢小龙却在“铤而走险”的精神鼓舞下继续行动着。从小到大,他一直是个平平常常的孩子,从未引起过人们太多的注意,现在,全校一千多双眼睛都在追踪他,仅仅为了这种感觉也值得冒险。像铁针围拢磁铁一样,一群学生开始聚拢到他身边,这使他获得兴奋感。他决定开始在这个社会大动荡中第一个有组织意义的行动:发起成立北清中学红卫兵“1”

    一行七人在黑夜的尾巴还盘踞在校园中时,像执行特殊任务的侦察兵一样悄无声响地穿过学校后围墙的缺口,走过围墙后面小河上的独木桥,穿过一片桦树林,又越过几片鱼塘,走过一段土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踏入了圆明园遗址。东边的田野刚刚露出草莽中的黎明,一片铁青色的微光透过稀疏的灌木将黑的大地勾画成浓重模糊的风景,一坡一坡的荒草像沉默的火焰一样起伏着,几个摇摇欲坠的雕花拱形石门立在巨石狼藉的废墟上。

    他们在草莽簇拥的圆明园废墟上双手抱膝围坐成一圈。一只猫头鹰在朦胧的树影中发出凄厉的鸣叫。

    卢小龙坐在最高处,屁股下面毛糙的大石头还带着露水的潮湿。他的话非常简单:很多中学都开始成立红卫兵,北清中学也应当成立红卫兵,而且要成为一支最高水平的红卫兵,投身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接下来,每个人都发表了一番在那个时代最激烈、最勇敢的讲话,这些话虽然在几十年后曾使他们中的某些人回想起来很可笑,然而,在那个朦胧的黎明中,他们选择了记录着民族耻辱的废墟举行这个仪式,无疑表明当时的庄严情绪。

    卢小龙在这次聚会中第一次感受到执掌权力的享受。黑暗的风从背后吹过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