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_第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 (第4/4页)

胀有了现代尺度。1702至1714年国家岁出由500万镑增至700万镑,同时期内国债由1300万积至3600万镑。马尔波罗公爵(DukeofMarl波rough,邱吉尔之祖先)能够打败法军,得力于十多个欧洲大陆的城市贷款支持他的军事行动。贷款的人一听说伦敦商人全都支持英伦银行,不待劝说即解囊。这也可算得第一次“国际货币基金”所做的投机主意:现代战争之具商业性,自此更明显。读到这里,也可以欣赏鲍尔教授所说“资本主义之成功端在它与国家互为一体,它本身即是国家”的意思。

    英国既已发展到这程度,她于是在国际财政界突出于荷兰之前。过去荷兰垄断了船舶的海上保险,即英国船只在17世纪也由荷兰保险,现在英国取而代之。一般看来,凡是荷兰能做的事,英国只有做得更好。其秘诀在于将国家经济的下层机构发展之后,以习惯法和衡平法结合用作新体制上下之间的联系,于是农业之财富和商业之利益有了交流的孔道。两种事业也可以彼此扶持。英国的乡绅与新兴市民阶级相得益彰。自詹姆土一世从苏格兰到英国践作以来,宗教上的争端经常使国家处于动荡的局面里。可是在现代人的眼光里,这宗教争端已毫不相关了。当然,所有工作并未全部完成。更多圈地法案还待通过,农业土地才能极尽其用,付费公路才能修筑,农业剩余的劳工才能转用到城市。他们构成了城市间的无产阶级,为新兴工业廉价劳动力之来源。可是至此一种无可逆转之处业已到达。英国人一眼看回去,他们总可以视16**年为他们历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其他行动或受调整或被逆转,而光荣革命的结果永在。

    中西对照

    以上所说与中国历史有何关系?

    这些不是天方寓言。所述也并非偶然出现之事物,只在出现的国家里有效。人类需要自存的天性使他们不断屯集物资,终于在商业之间找到实践的满足。它所创造的式样,以后成为政④治体系的施政原则。这些办法有好处,也有坏处;它们可以被歪曲,庸俗化,而且滥用。可是当中所有财货和各种服务都应当能互相交换,也能由法律监视的原则已不可磨灭。它已经打开了科学的探讨和技术的引用。它已经使人类的生活更为富丽;它已经被视作将世界各国分等级的标准。这种物质生活有马基维利、霍布斯与洛克等人所予意识形态的支持,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的重要体系。在20世纪末期,世界历史成为一元之际,我们看不出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如何能忽视资本主义产生的的过程。威尼斯银行下接阿姆斯特丹银行,更有英伦银行,也和意大利之文艺复兴、北欧文艺复兴与英国文艺复兴印证。这已不是单独且分散的例子,而是前后互相贯通的史迹,业已摆在中国人应走的道路上。说来不怕粗略,从直率的眼光看来,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也可以视作对这种挑战的各项反应。我们所能想象的结局,也无非大陆整块土地上产生的中国文明和这西方的海洋文化汇合。

    过去历史之发展未达适当的纵深时,中国之**者和历史家同有将中国应做的整备看轻的趋势。中国的革命通常被与明治维新相比。其实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有带竞争性的诸藩,已有将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或按照商业条理处置之姿态。各封建领主之下有“藏元”亦即营业经理。银行业称“两替屋”者,有的尚为幕府汇款,有了几百年历史。批发商叫“间屋”也构成各种“组”同业公会称“株仲间”道路交通网称“五街道”者已将各大都会联结。“宿驿”遍及各地,通信则有“飞脚”海船之定期航行者称“回船”又兼理保险事业。所以,构成资本主义货币管理的主要因素大多已在事前存在。明治维新不过在这种种商业因素之上加了一个总揽一切的政④治组织,资本主义的体制即此就绪。

    中国历史也不能与俄国革命相比。中国缺乏彼得大帝以来种种西化基础,同时无隶农制度,他们在100多年之前尚在帝俄里存在。严格说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无从对中国人提供技术上解决问题办法。《**宣言》一向被称为革命行动之指导,读时应当注重其实际上对问题着手之步骤。“革命之生产方式”仅能由经济组织最前进的国家执行。共∕产主义者不当另外组劳动阶级之党抗衡。这些都已写在《宣言》之内。

    虽说美国对中国历来不乏好意的支持,美利坚却不能在历史上对中国提供历史上的向导。美国成立时衡平法与习惯法之结合虽未全部完成,两者交汇至少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美国人不能想象农场之管理和乡村之治理不能以金钱为主的情形;他们了解,立法虽接近现代化,后面没有社会上强迫执行的要求,则到头仍行不通。美国的商业效率,亚洲国家不能轻易照抄,因为它有环境上的优点,将一种业已证明有效的系统在长时间内逐渐加于一个大陆的广大地区之上。另一方面,她奋斗的特殊纪录,包括“塞家叛变”(Shays‘sRebellion),威士吉叛变,各州否定联邦法律(Nullification),各州高持“州权”(staterights)的例子,更有关于货币、银行、反对托拉斯、管制劳工与跨州商业的立法而产生的各种纠纷。这样一来,现下美国分工合作的办法,也是只此一家了。如果我们要从历史里得到教训,最好还是追根看清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的原始形貌,才能为了解今日之中国提供一大有益借镜。

    从宏观的立场看来,世界上从无一种全然相同的事物在历史上发生两次。每一事物都有它独特之基点。所以在提出因果关系时,我们也应当将历史事迹尽量前后连贯看去,而不应因一时一事偶尔相似即下定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