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中 (第3/5页)
题而产生,也要假装为道德问题,好几次皇帝宫闱间的纠纷也被衣着锦绣的朝臣用作出发点去支持他们的争论了。 15世纪初,朱元璋的一切规划好像全被他的第4个儿子朱棣所否决。 明成祖朱棣改弦更张 当朱元璋于公元1398年逝世时,南京的皇位依照传位于长裔的办法,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不到一年,朱棣反叛,内战3年之后,叔父打败了侄儿(后者可能在宫殿里失火时丧生)。夺位之后,朱棣采取了几项行动使他父亲朱元璋所有的方针政策被推翻:首先他即不顾朱元津的遗命,进兵安南。最初明军之行进极为顺利,朱棣乃将今日越南北部划置为中国的行省,只是后来越南人采取游击战术,中国远征军进退失所,加以交通通讯困难,补给不继,迄朱棣于1424年逝世时,此问题仍未解决。 在北方,朱棣也不相信不介入政策。他自己即亲率大军讨蒙古5次,两次渡过克鲁伦(Kerulen)河(今日在蒙古共和国境)。在此之前,中国的君主未曾亲率大军如此劳师远征,朱棣的部队每次大概有25万人左右。当最后一次远征南返途中,他因病而死在今日内蒙的多伦诺尔附近。 重建北京的宫庭与城垣,在他督导之下经营了12年,使用的匠人达10万,劳工达百万,城垣高40英尺,周围14英里,直到1962年因为疏畅市区的交通,这城墙才被拆除,今日只有前门和地安门,两座像堡垒式的建筑依然存在,上有碉楼数层,好像表彰着中国在历史上的生命活力,自15世纪迄至今日,已在各种变乱之中经历了不少的风霜。此外紫禁城里的故宫则全部保全完整,宫殿内有房舍9000间,当初由朱棣下令建造,以后又续有新添,更因清朝的大规模翻新,现有的故宫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大规模的现物陈列。有了这些,经营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又修正朱元璋的设计:他于公元1421年移都北京,将南京称为“留都”;由蒙古人创建的南北大运河,朱棣也将之重造,既将河道掘深,又加筑闸坝以增进其效率。 郑和下南洋 在这一切纷至沓来之际,朱棣更命令宦官郑和屡次下南洋。第一次航行发动于1405年,计有大船62只,小船225艘,上载军民27800人,最大的船,长440英尺,宽186英尺,即次级之船亦有370英尺长,横宽150英尺。这样的巨船只见于书刊不见于实物,可是1957年考古学家在当日船厂附近发现有船舶舵等一桩,经过估计,其舵叶之高宽都应当在20英尺以上。 郑和曾前后下南洋7次,最后一次航行于1432年间,已在朱棣之身后。在后面主持此次派遣的乃是朱棣之孙朱瞻基,明朝的第5个皇帝。平均计算起来,这7次航行中每次费时20个月。这舰队曾在马六甲海峡(MalaccaStraight)与海盗作战,干预爪哇(Java)之内政,擒获锡兰(Ceylon)国王(今日之斯里兰卡SriLanaka,企图劫夺郑和之船只),发解南京听讯,又劝说了好几十个国王与酋领向中国进贡,有些国王还亲来中国观光。这舰队巡弋于印度洋,派遣分队前往主要航线之外的地方,从波斯湾到荷姆兹(Hormuz),非洲海岸之桑吉巴尔(Zanzibar),红海之入口处亚丁(Aden)。舰队之中有7人还曾往回教圣地麦加(Mecca)。 郑和之后再未有遣派舰队之事,船员被遣散,船只任之搁置废烂,航海图被兵部尚书(军政部∕长)刘大夏焚毁。现代中国学者,对于郑和之下一辈在上述灿烂光辉的创举之后不事继续,既感惊讶也觉得愤恨。看到不过百多年后,中国东南沿海即要受日本来犯的倭寇蹂躏,澳门且落入葡萄牙之手,不免令读者切齿。中国从此之后,迄至19世纪无海军之可言。而19世纪向外购办之铁甲船,也在1**5年的中日战争被日本海军或击沉或拖去。 这问题迄今仍没有确切的解答。不过朱棣的经历,在历史上确有离奇巧遇之处:1045年坦麦能(Tamerlane)正准备侵*我国,但却在举兵前夕逝世。中国的幸运君主因之避免了与世间最伟大的军事领袖之一周旋;西欧之海上威权,则待到朱棣舰队耀武于南海纵横无敌之后,又经过若干年才开始出现;他之攻安南并交趾所留下来的不利后果,不在他生前暴露出来,却遗患他的子孙。为什么这些事在时间上如此巧合?我们不能置答。可是在已经发生的情事内,我们倒可以提出若干解释:即朱棣之作为已超过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国接受了极度的负担,已近乎破裂点,他的继承人必须全面地紧缩,才能避免朝代之沦亡。 在此关头需要特别提出的则是,朱棣的征敛只能因循他父亲的规划,得自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既缺乏省区间的联系,又无各行业间的经营,于是筹措的办法,要不是直接科敛,就是引用足以产生反效果的手段,有如将朱元璋辛苦存积的贮藏抽用,加紧添发纸币,再不然就是平面地向下层加压力,勤派额外捐输,增添不给酬的工役。朱棣为人机警而有城府,也带着几分魅力,他经常在身边役使着一群文学之士,他们将他的年鉴和施政的号令一再修饰,也算写得令人动听,只是皇帝的苛政既已施用广泛,已不能全部掩饰了。例如各地的方志即提及国都北移,多种赋税之附加,平空地派上了800英里的脚费;工部的报告提及,工匠原应服不给酬的工役,每人每年只30天,而修建北京时,却有整年不返情事;一个知府因反对额外科征,被置放在一辆槛车之上押解赴京,由皇帝亲自审讯;户部尚书(财政部∕长)夏元吉任官20年,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