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_宗教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宗教类 (第2/3页)

    僧祐:《弘明集》

    僧祐(四四四~五一八),本姓俞,原是江苏彭城人,后世居建业(江苏江宁),他从小就喜欢到庙上去,不肯回家,后来终于做了和尚。他跟"一时名匠"法颖做徒弟,研究佛学,"竭思钻求,无懈昏晓",成了名和尚。他收"白黑门徒一万一千余人",其中包括王公大人公主贵嫔,风光无比。

    在南北朝时候,佛教和反佛教之争,变成了热门,佛教遭到儒教和道教的夹击。僧祐站在佛门弟子的立场,编了一部《弘明集》来卫道、来"为法御侮"。在他编这部书的时候,为了对照,也收了反面的论文,于是这种反面的思想,也跟着借光,保存到今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范缜的《神灭论)。

    范缜(四五○一五一五?)字子真,他不信鬼神,写《神灭论》,勇于反对佛教迷信。梁武帝萧衍以帝王之尊,亲自写文章骂他,并发动朝野七十多人写文章围剿他,但是范缜不买账,他的论敌也承认"无以折其锋锐"。在这场大辩论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国人的思想水平和思想方法,所以这部论集,自然有它历史的地位。

    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本姓卢,广东新兴人。他本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因为听人念《金刚经》,有所领悟,就去找禅宗第五祖弘忍,弘忍先叫他打杂八个月,然后发现他有慧根,就把衣钵传给他。就这样的,他以二十出头的少年,就当了掸宗第六代的祖师爷。

    慧能是反对繁琐佛经的,他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又说:"佛言随其新净即佛土净,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罪(人夫夫心,不会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他甚至认为习禅打坐、出家修行,都没必要,他说:"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缚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伸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这些言论,在佛教中,都是革命性的言论。这些言论的基础都在反对形式,重视精神上的明心见性、精神上的开启与顿悟。

    佛经本来就是大量抽象名词的排列组合,本来就缺乏明确的含义。慧能以后的禅宗,在冲破这种汗牛充栋上,很革命,但冲到后来,仍是用抽象代抽象,只是简化一点而已。所以,不论是口头禅或野狐禅,其禅则一也。

    佚名:《太平经》

    道教是纯粹中国的宗教,它托身在老子,把老子"太上老君"起来,但老子的思想,实在和它扯不上,真正跟它扯上的,是阴阳家和迷信家。这些大家们,从为秦皇汉武求仙长生起,就没老实过。到了后汉,张陵(道陵)先在江西龙虎山隐居,后在四川鸡鸣山修练,自称得"太上老君"秘传,行符水禁咒之法,得长生不老之术,著道书二十篇,是为道教定形之始。

    张陵的孙子是张鲁,"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张鲁以外,张修、张角也都是道教的元勋及人物。他们传教的道书:才能详知,但是一部叫《太平经》的,终于慢慢定形了。

    这部《太平经》,来源说是于吉得到的神书,原来只有两卷,后来你也加我也加,变成了一部一百七十卷的大书,成为道教最早的经典。虽然这部经典,并不为后来道教信徒所重视,但它的历史意义,极有价值。从这部黄巾之乱的圣经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间的许多思路,看到中国土生土长的民众怎样追寻、怎样迷信、怎样提出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所以读读《太平经》,我们倒真可得"道"呢!

    葛洪:《抱朴子》

    葛洪(二八四~三六四),字稚川,丹阳句容(江苏江宁)

    人。他生于迷信世家,他的祖宗就仙里仙气的,他自己,又认到了一位仙里仙气的老泰山,又从老婆那边传到了不少"玄业"。葛洪为人,又丑又不善言辞,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对信仰很执著、很朴实,大家称他做抱朴之士,他就著书,自号"抱朴子"。

    葛洪在石冰之乱时,曾有过一段武功。乱后,他"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后来看到天下太乱,"欲避地南土";又听说交趾产丹,可供他提炼,就要求去做地方小官。皇帝认为太委屈他了,他说:"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就出发了。

    葛洪为人"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喷,析理入微"。他自述写《抱朴子》的原因是:"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葛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他在八十一岁时死去,所谓长生,也不过如此。死时虽然"颜色如生",但毕竟还是死了。葛洪的死,是中国长生理论家的最大幻灭。

    佚名:《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的书里最怪的一部,自古就被看做一部荒诞不经的书,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