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哲学类1 (第4/4页)
他的著作。他只好迁居,并且停止讲学。他对学生说:"尊所闻,行所知,可矣!不必及吾门也!" 二程在性格上小异,哥哥温和,弟弟严厉;在思想上大同,并没什么根本的歧义。《二程全书》中的语录,大部分都不分是哥哥说的还是弟弟说的。可见大同的情况,已经难解难分。 朱熹虽然没见过二程,但他真的是他们的好学生。他把他们发扬光大,成为所谓正统,通吃五百年! 胡宏:《知言》 胡宏(一一○二~一一六一),字仁仲,福建崇安人。他是名儒胡安国的儿子,是程颐学生的学生。胡安国在政治派系上和秦桧接近,因为他"颇重秦桧之大节"。但当秦桧当权的时候,胡安国家的老大胡寅、老二胡宏,都对秦桧表现了不合作主义。胡宏为反对秦桧,不肯做官,不但写措词严厉的情绪秦桧,还"优游衡山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他上书宋高宗,说廷臣"不能对扬天心"、"皆为身谋",以致大家不努力把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接回来。但他不知道:这根本就是宋高宗自己的原案啊!——那两位前任皇帝若回来,宋高宗自己,又怎么做皇帝呢? 胡宏在政见上悬格甚高,但在学说上,却比宋朝道学家开通得多。他反对二分法"天理"与"人欲",也反对二分法"圣人"与"众人",这种前进思想,难怪要遭到朱熹的大力攻击。朱熹写"胡子知言疑义",一方面从八大段攻击胡宏,他方面又断章取义,这种作风,正反证了胡宏学说中真的有了道学家讨厌的成分。翻出《朱子大全》一对照,倒真是一件妙事。 陆九渊:《象山全集》 陆九渊(一一三九~一一九三),字子静,自号象山翁,人称象山先生,江西金溪人。他的祖父好佛老,爸爸却是个儒家礼仪的热心推广者。陆九渊三十四岁中进士,在家乡讲学。三十七岁时候,吕祖谦约他和朱熹会于鹅湖寺,大开辩论,"论辨所学多不合。"过了五年,朱熹请他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的。四十九岁以后,在象山五年,有几千人去拜访他。五十五岁死去。 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家中,有罕见的大气魄,他没有专书留下来,有人劝他写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这种大气魄,是很难能可贵的。 他又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光不同也。"就凭这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认识,他认为历史上的圣人,只有孟子和他在精神上是相应的。他把孟子发扬光大,最后成就了"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自成一独特影之 陈亮:《龙川文集》 陈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出身农家,"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在宋朝与金人议和,大家都喘口气的时候,他始终是鹰派。他一再上书,要求振作。他认为皇帝"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令他"不胜愤悱"。这种说真话,给他惹来不少的后遗症。 陈亮前后下狱三次。第一次被人检举喝醉酒说错话,被捕后,办案人员"笞掠〔陈〕亮无完肤,诬服为不轨"。被宋孝宗知道了,说了一句"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才算免了牢狱之灾。另外两次都是莫名其妙的被牵连。《宋史》说他"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厉志读书,所学益博"。 陈亮很看不起"天下之士",他说他们"熟烂委靡,诚可厌恶"。他自己要"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不妨为一世英雄"。陈亮一生,虽然没有事功,但他的际遇之惨之奇,却是古今罕见的。 叶适:《水心集》 叶适(一一五○~一二二三),字正则.人称水心先生,浙江永嘉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在金人的高压下,他力劝宋朝皇帝收复失土,他说:"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而言者以为当乘其机、当待其时。然机自我发,何彼之乘?时自我为,何彼之待?非真难真不可也,正以我自为难、自为不可耳。于是力屈气索,甘为退伏者于此二十六年。"这种鹰派思想,影响了韩佣胄的北上用兵,结果仗打败了,他虽然反对韩侂胄的冒进,但是仍然洗不清,被夺职去官。 叶适在政治上是好战的,在思想上也是好战的。陈振孙说他除了"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无得免者"。可见他的议论之多! 叶适在思想上最精采的,是他拆穿了朱熹之流对道统的捏造,他不承认"曾子——子思——孟子"的继承孔子说法,他说:"曾子不在四科之目,…舍孔子前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他又攻击朱熹他们都是"出入佛老甚久"的非儒家,例如"程氏诲学者必以敬为始",就"非孔氏本旨",这种议论,真是痛快痛快。 刘基:《诚意怕文集》 刘基(一三一~一七五),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是元朝进士,在江西高安做县太爷。他为人正直,惠爱百姓,"发jianian摘伏,不避强御。"他看不起统治者,他写《卖柑者言》说统治者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他们"民困而不知救,…坐糜廪粟而不知耻",因此惹得官也做不成了,闲居在家,他五十岁时候,加入朱元璋的革命阵营,朱元璋对他礼贤下士,称他为"老先生"。他对明朝开国的功劳,最像汉朝开国的张良。一三七○年,明朝封他为"诚意伯"。第二年,他六十一岁了;告老回乡,但是猜忌成性的新统治者又不放过他,使他不能隐居。六十五岁那年,还是不明不白的死了。刘基死后,他的儿子刘璟说他"以生民休戚为忧喜,以大道晦明为荣辱";《明史》说他"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很可看出他的心胸和抱负。 刘基因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后来变成了传说中的阴阳术数的大箭垛,许多迷信的书,都冒他的名做的。其实正好相反,刘基是一个反对迷信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