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_文学类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文学类1 (第3/5页)

更伟大了。

    宋濂:《宋文宪集》

    宋濂(一三一○~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金华人。

    宋濂是苦学成功的一位学者。他家里很穷,只好向别人借书来抄,手指头都冻坏了;又跑去求学,拖着破鞋,走到深山大谷,脚趾头都冻坏了。

    元朝顺帝请他做翰林院编修,他不肯干,隐居在龙门山,埋头写书。十多年后,明朝太祖聘他做江南儒学提举,并做太子老师,《明史》说:"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此外宋濂又负责修《元史》。最后做到翰林学士,承旨,知制浩(替皇上写诏书),六十八岁时候退休。

    不料退而不休。明大祖兴大狱,在整肃胡惟庸的事件里,扯进宋濂的长孙宋慎。于是全家被放逐到四川,走到半路,宋濂就病死了。

    明朝武宗时候,追谥文宪,所以他的遗著,就叫《宋文宪集》。

    宋濂是明朝初年第一大文豪,同时又是制定明朝礼乐制度的人。他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最后兔死狗烹的下场,还是免不掉的。

    归有光:《震川文集》

    归有光(一五○七~一五七一),字熙甫,是明朝最会作文章的。曾讲学在嘉定的安亭江上,人称震川先生。他是江苏昆山人。

    有科举的时代里,归有光一直考运不佳。他中举人时已三十五岁,但再考进士,就怎么也考不上,一直拖拖拉拉二十五年,才当了六十岁的老进士。

    中了进士,他去做长兴知县。但他是"用古教化为治"的,审判官司,只训话,不判刑。一"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张廷玉《明史》文苑传)上头说这样怎么成?要他照法律判,他不听,结果被拉下马,改做顺德通判,专管马政。明朝从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进士管马的,所以他倒媚倒得拉上马了。

    到了六十五岁,他被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提拔,去编《世宗实录》,做了一年,就死了。

    归有光是一个漂亮多情的人,他的散文写父子、写夫妇、写朋友、写生离死另别,都很动人。明朝从李梦阳、何景明提倡摹仿秦汉古文后,大家都学得歪七扭人变成了伪古文体,归有光的文章却没这种毛病。

    袁宏道:《袁中郎集》

    袁宏道(一五六八~一六一○),湖北公安人。《明史》说他"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归家,下帷读书,诗文主妙悟。选吴县知县,听断敏决,公庭鲜事。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授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部主事,谢病归。久之,起故宫。寻以清望擢吏部验封主事,改文选。寻移考功员外郎,立岁终考察群吏法…。遂为定制。迁稽勋郎中,后谢病归,数月卒。"

    中国近代文坛上有三个"幽灵"虽死犹生,他们的作品常常传诵人口,并且常常被赋予新的意义。他们的名字是-袁宏道、龚定盦和苏曼殊。龚定盦的精神是反抗与奔放,苏曼殊的精神是感伤与超脱,袁宏道的精神则是静观世相、发为清新隽永的幽默文学,直触性灵深处。

    袁宏道的伟大与不朽就在这里,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风华绝代的一个。他最有个性,他痛恨"依凭古人之式样,取润圣贤之余沫"的腐儒,所以他谦冲又骄做的写道:"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这是何等决绝、何等气派!

    袁宏道的哥哥宗道、弟弟中道,都有才气,时称三袁。他们都反对当时摹仿秦汉的伪古文,而提倡清新的文体。这种文体,被称为公安体。

    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

    吕留良(一六二九~一六八三),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他是一个遗腹子,八岁就能作文章,十二岁就组织征书社。十六岁时候,明思宗殉国,明朝完了。十七岁到十九岁,他连年逃难。后来从事选文、卖文、家教维生。三十八岁时候,他避不应试,被革去秀才。后来他的排满思想日渐浓厚,以行医和编书做主要工作。四十五岁以后,他的夷夏之防的立论,愈来愈明确,他打着朱熹的旗号,宣传民族思想。他在南京开设书坊,出售自己编刻的书籍。五十二岁时候,清朝政府征聘天下隐士,他只好剃光头发穿上憎衣,力持不合作主义。再过三年,他就死了。

    在他死后四十六年,发生了一场大文字狱。湖南人曾静以叛乱被捕,供词中提到他受了吕留良评选时文的影响,于是清廷追究死人,把吕留良"戮尸肖示",家属杀的杀、发做奴隶的发做奴隶,他的学生也一样待遇。这一场大文字狱闹了七个省,前后将近四十年,死人无算。当然吕留良的书也被毁被禁,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是风毛麟角了。

    刘献廷:《广阳杂记》

    刘献廷(一六四八-一六九五),字继庄,别号广阳子,北京人。他上了清初,在乱肚中,全力研究学术、考察山川、访问遗老忐士,生平"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计"。

    刘献廷在史地与音韵方面,功力尤深。《清史稿》说他:

    其学主经世,自象蚌、律历、音韵、险塞、财赋、军政,以逮歧黄、释老之书,无所不究习。与梁溪顾培、衡山王夫之、南昌彭士望为师友,而复往来昆山徐乾学之门。

    议论不随人后、万斯同引参《明史》馆事,顾祖禹、黄仪亦引参《一统志》事。献廷谓:"诸公考古有余,实用则未也。"

    亏来他到了湖南,正欲结合同志,著书立说,竟突然死去,年仅四十八岁。

    刘献廷除了博学外,思想明通、气象开廓,也是清朝少见的。他死后,王源写《刘处士墓表》,说:"生死无关于天下,不足为天下士;既为天下士,不能与古人争雄长,亦不足为千古之士。若处士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检查刘献廷的一生,正中如此。

    郑燮:《郑板桥集》

    郑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十七岁中秀才,三十岁前落拓扬州,卖画度日,"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

    郑燮三十岁前,有一个儿子,可是在"天荒食粥竟为常,惭对吾儿泪数行"的穷困下,营养不足儿子死了。他中进士后,做了山东潍县的"七品官耳",为了救济难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