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者的来自大唐的情人(爱上一只 (第3/6页)
上官庭芝当时还震怒地命令家人将相士掌嘴,还是上官老师说相士算命本来就是无稽之谈,姑且言之姑且听之罢了,既然不信,又何必动嗔,这才算了。可是后来婉儿的命运证明,相士之言果然一一实现。如果照他说的,婉儿的面相是成才之相,那么,你酷肖婉儿,将来也必有大成,名与利,都不过是囊中之物罢了。只是,名利双收,也未必就是好命啊。” 我笑:“我才不管。只要眼前名利双收,管它将来鳏寡孤独呢。秦钺,你再说一些唐朝的故事给我听好吗?我喜欢听那些。” 秦钺微笑,指着远处的“皇城宾馆”说:“看到了吗?那便是1400年前唐皇城景风门的位置;它西边,则是端履门,唐朝时,各路人马行经此地,必须下马停车,端衣正帽,然后才规行矩步,进入皇城;那对面的街道,叫炭市街,是皇城里最热闹的集市。” “我知道炭市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还为它写过一首诗呢,题目就叫《卖炭翁》。” “白居易?” 我想起来,那是秦钺战死很久以后的事了。我的古代,是秦钺的未来。可是此刻我们却并肩站立,跨越年代,也跨越了生死,共同站在这千年的古城墙上,指点江山,这是多么荒诞,多么美好,多么伟大的爱情哦! 我向他背诵起《卖炭翁》,自“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直背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秦钺气愤:“那些宫吏,实在是太可恶了。”又喃喃重复着“‘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得好,写得太好了!这里面说的‘市南门外泥中歇’,指的,就是南门永宁门了,而‘回车叱牛牵向北’,就应该是回大明宫了。” 风在城头毫无阻碍地吹过,仍然凛冽,但干净地没有一丝异味。 城墙是西安的桃源。 回到家,我的心境已经完全轻松下来,一个多月来的郁闷不乐一扫而空。我在浴缸中注入大量安利浴液,直至泡沫丰富得可以淹没我为止。他日有了自己的房子,第一件事是选一个够大的浴缸。 也许,所有的努力与压抑,都只是为了换回这一点点享受。 可是,一只浴缸,一支名牌浴液,究竟所费几何?值得用自尊用骄傲去交换?而且,这样子下去,我的房子一定没戏。造主编桃色谣言,哼! 秦钺说的,做人要旨不在名利,在快乐。而我,不该是一个笨得失去自己来交换名利的人呀,一套房子而已,用得着如此呕心沥血来争取?我损失的那些做人最基本的快乐与自由远不止这个价才是。 我在这一刻决定辞职。 水喉中不住地流出调节适宜的温水,我惬意地冲洗,想象着辞职后无所顾忌一抒胸臆的情形,对着镜子呵斥:“张金定,你这无耻小人!”然后做狞笑状威胁“等着瞧,我会要你好看!”平时不敢出口的脏话此时源源不断地涌出,直骂到自己觉得难堪。 想想也真无聊,张金定,今日生死对头一般,明天陌路相逢不一定认得出对方,勉强记得是个熟人罢,点头笑一笑也就擦肩经过。一旦辞职,不再有竞争,不再有勾心斗角诬蔑设计,谁又记得张某何许人也?江湖上小人众多,哪里有那么多不解恩仇?根本记得他也是一种抬举。 我拍拍胸口,对镜子做出一个微笑。不要仇恨,不要仇恨。我要看到西安晴朗朗的大太阳。 第二天早晨,我向主编交上辞职申请。 主编很惊讶,但也没有多劝,只吩咐会计部为我结算工资便结束了一场宾主。也许,他因此而更加相信我是造了他的谣,如今愧于面对吧。 我心中微感惆怅,本来也不指望他会涕泪交流地挽留我,可是拼搏整载,这样子败下阵来终究有些清冷。 我没有再去找张金定,我的生命中没有必要再出现这个人的名字。也许他会为了计划得逞在背后笑歪嘴巴,但我决定不再关心。江湖上小人众多,哪里有那么多不解恩仇?根本记得他也是一种抬举。 做人的要旨在快乐。那么又何必耿耿于怀于那些让自己不快乐的人和事? 到了月底,九问的剧本二稿脱手,原著的矛盾中心本来只是武则天与韦后的先后乱政,现在则变成了武后、太平、婉儿和韦氏四个女人的魅力与权力之争,我也稀里湖涂地从一个小小配角变成了第二女主角,同蓝鸽子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蓝鸽子懊恼:“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让你参加进来。” 我笑:“这大概就叫引狼入室,自食其果吧?” 夏九问赶紧送蓝鸽子一剂定心丸:“想出好戏,就得有人跟你顶着来,硬碰硬,才见出功力。原来的本子里你一枝独秀,虽然醒目,但是人物性格不丰满,色彩单调。现在和上官婉儿分庭抗礼,整个人鲜明起来,只会增色,不会分戏的。就像唐艳说的,武皇的胭脂帝国,怎么能没有一位与众不同的脂粉将军护花使呢?” 一番话,说得蓝鸽子高兴起来。 夏九问又转向我:“你的感觉相当准确,文笔也清秀,不如跟我合作改剧本吧。” 我欣然同意,看着剧中人物在自己笔下一点点丰满形象起来,时时为自己拍案叫绝。 最难处理的,是婉儿中年时代的形象。在武皇末代,朝廷多股势力的倾轧较量里,谁也说不清上官婉儿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宗李显、宰相武三思、甚至恃宠弄权的张氏兄弟,都同她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那时她已经并不年轻,而且脸上还带着永不消释的黥刑墨迹,却仍能令天下男子拜服裙下,这样的心机,这样的风姿,谁能彻底解读?又如何盖棺定论? 九问赞叹:“上官婉儿在天有灵,一定会以你为知己。只是,我可真不敢再夸你,你已经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