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相和歌辞 (第8/20页)
。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燕歌行 魏·曹丕 【原文】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①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仰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②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鸽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注释】 ①郁陶:忧思聚集。②耿耿:犹言炯炯,耿耿不寐的意思。 【译文】 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忧思聚集,却不敢说出口,为解相思之情,想托飘荡之浮云寄去问讯的书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整日以泪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颜很快老去。百忧在心,谁能不独自感叹啊!唯有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来聊自宽解一下,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夜深了,忧思煎熬难以入眠,只有披衣出去,徘徊于中庭。抬头看云间星绕月明,然而人却没有团圆。可怜晨雾中飞鸽发出阵阵鸣叫声,留恋徘徊不能慰存。 【赏析】 曹丕的《燕歌行》在诗史上久负盛名,但历来对其一“秋风萧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却问津甚少。其实是双璧一对,两篇对观,更饶意味。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雁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此首与其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燕歌行 唐·高适 【原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②金③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④,胡骑凭凌杂风雨⑤。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⑥。铁衣⑦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⑧。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⑨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日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⑩。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①残贼: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②摐(c花nɡ):击。③金:钲,行军乐器。④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⑤胡骑凭凌杂风雨: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凌,侵凌。⑥“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廷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⑦铁衣:指远征战士。⑧玉箸应啼别离后: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箸,旧喻妇女的眼泪。⑨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⑩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译文】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遮天蔽日,战士们为扫除敌人辞别家乡上了前线。男子汉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上战场,天子又特别赏识给予荣光。军队敲钲打鼓开往山海关,旌旗迎风招展,蜿蜒盘绕在碣石间。校尉从沙漠送来了紧急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烧到了内蒙古的狼山。边境之地,多么辽远;山川寂寞,荒无人烟。敌骑猖狂,恣意侵犯;挟风裹雨,气势汹汹。士兵们在前线拼杀,已经半死半生,将帅们在营帐中看美人歌舞。秋天将尽的大漠上,边地的荒草一片枯萎;落日映照的孤城里,已经没有多少士兵可以作战。深受皇帝的恩德礼遇,战士们根本不把敌寇放在眼里;在关山拼搏死战,仍未能冲破敌军重重包围。身披铁甲的战士,长期戍边非常辛苦;家中的妻子怨恨别离,日日垂泪何其伤心。少妇在城南思念役夫,愁肠寸断;征人在辽远的蓟北空自回头。塞上长风万里,哪能载我飞渡这遥远的路途;边地茫茫苍苍,一无所有。白日列阵沙场,杀气腾腾,天昏地暗;夜晚军营中戒备森严,警报频传。刀光剑影血雨纷纷,誓死报国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谁不知沙场征战千辛万苦,人们至今还怀念李广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作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地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