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_相和歌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相和歌辞 (第4/20页)

迁徙的百姓哭声不止。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

    【赏析】

    《薤露》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门人作了这两首歌来表示悲丧。“薤露”两字意谓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阳一晒,极易干掉。曹cao用此古调来写时事,开创了以古乐府写新内容的风气。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曹cao之所以能以旧瓶装新酒,是因为乐府本身就有“缘事而发”的特点,宜于用来记录史实,抒发情感,同时《薤露》本身也有悲悼王公贵人之死的意思,曹cao用此哀叹国家丧乱,君王遭难,百姓受殃,正有悲悼之意。

    薤露

    魏·曹植

    【原文】

    天地无穷极①,阴阳转相因②。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③。愿得展④功勤,输力⑤于明君。怀此王佐才⑥,慷慨独不群⑦。鳞介⑧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犹知德,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王业粲⑨已分。骋⑩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

    【注释】

    ①天地无穷极:指天地永恒存在,没有终极的时候。②阴阳转相因:寒暑阴阳相互更迭。③忽若风吹尘:这里指人生短促,好像风吹起尘土。④展:舒展,发挥。⑤输力:尽力。⑥王佐才:足够辅佐帝王的才能。⑦慷慨独不群:指卓越不凡,不同流俗。⑧鳞介:指长有鳞甲的鱼和虫。这两句是以龙和麒麟的不凡,来比喻人的杰出。⑨粲(càn):鲜明。⑩骋:发挥才能。径寸翰:形容大手笔。

    【译文】

    天地永恒存在没有终极,寒暑阴阳相互更迭。人生在人世间,生命极其短促,就好比风吹起尘土。愿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力为贤明的君主效力。怀着这样为帝王辅助的才能,卓越不凡,不同流俗。鳞介以神龙为尊,走兽以麒麟为宗,自己犹如神龙和麒麟一样,十分杰出。孔子删定《诗》、《书》后,王者的事业已经很分明。我用自己的文藻驰骋,以文章垂范后世,千古留名。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人生短促,应该及时建功立业,传名后世。在诗中曹植不但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很自信,也颇想在文学上一展自己的才华。

    蒿里

    【原文】

    蒿里①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②。鬼伯③一何④相催促,人命不得稍踟蹰⑤。

    【注释】

    ①蒿(hāo)里:魂魄聚居之地。②无贤愚:无论是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③鬼伯:主管死亡的神。④一何:何其,多么。⑤踟蹰:逗留。

    【译文】

    蒿里是魂魄聚居之地,无论贤达之人还是愚昧之人都不免一死,魂归蒿里。主管死亡的神对人命的催促是多么紧迫啊,人的性命不能久长,更容不得稍稍逗留。

    【赏析】

    蒿里在泰山下。迷信传说,人死之后魂魄归于蒿里。歌的开头提出疑问:“蒿里谁家地?”疑问的所以提出,在于下一句:“聚敛魂魄无贤愚。”人间从来等级森严,凡事分别流品,绝无混淆,似乎天经地义。所以诗人不解:这“蒿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那里为什么不分贤愚贵贱?人间由皇帝老子、王公大臣及其鹰犬爪牙统治,那么,这另一个世界,是“谁家”的天下,归谁掌管呢?人活着的时候绝无平等可言,死后就彼此彼此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两句说“鬼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一旦他叫你去,你想稍稍踟蹰一下也不可能。“催促”得那样急,到底为的什么?求情祷告不行,威逼利诱也不行。人间的万能之物——权势、金钱、这时候完全失去效用,不能代死。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看来“鬼伯”是最公正廉洁的。然而,他可敬却不可亲,没有人不怕他。不管凤子龙孙,也不管皇亲国戚,他都是一副铁面孔,决不法外开恩,也不承认特权。无论什么人,对他都无计可施。

    这篇歌辞反映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种种思索。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其认识还不能离开唯心论的前提。

    艺术表现上,此诗则以自然见其本色。全篇四句,两两设为问答,如随口吟唱,联类成篇。

    蒿里①

    魏·曹cao

    【原文】

    关东有义士②,兴兵讨群凶③。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④。军合力不齐⑤,踌躇而雁行⑥。势利使人争,嗣还⑦自相戕⑧。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⑨。铠甲生虮虱⑩,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①《蒿里》:本为送葬唱的挽歌,曹cao借旧题写汉末时事。东汉末年,董卓专权乱政。初平元年(190)春,函谷关以东诸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诸州郡首领各怀私心,踌躇观望,为扩大势力,甚至互相火并。此诗写汉末群雄争战,民遭涂炭,被赞为汉末实录。蒿里,传说人死后魂魄聚居的地方。②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首领。③群凶:指董卓一伙。④“初期”两句:本来期望同心合力,讨伐董卓,兴复王室。盟津,即“孟津”今属河南洛阳。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乃心,其心,指“义士”之心。咸阳,秦京都,此借指汉长安皇室,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长安与咸阳都在关中,今属陕西。⑤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首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⑥“踌躇”句:踌躇,犹豫不前。雁行,阵名,横列队伍,如飞雁的行列。这里是形容诸军列阵观望的样子。⑦嗣还:其后不久。⑧戕(qiānɡ):杀害。⑨刻玺于北方: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之事。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⑩铠甲生虮虱:由于久战不息,不脱战服,战服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万姓:百姓。生民:百姓。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的董卓。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