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主任查案 (第3/17页)
为房子虽破,场地不小,另外还有人看中。 “苏主任这一听就清楚了。”沈达开玩笑“回头他会马上写报告,建议评我为下岗工人爱心模范。张副市长你信不信?” 张光辉表示,市政府可以帮助盖一个公章,他会“亲”个意见,写明情况属实。 苏宗民相信,即使没有张光辉,这里还会有人替沈达“亲”意见盖大印,此间沈达没有做不到的。电业部门虽不受当地政府管理,沈达在这里却是自己人,他父亲当过本地的专员、市长,虽然已经过世,留下的人脉依然十分充足,他在本地长大,生性豪爽,喜欢交朋友,有大哥风,眼下回乡任职,自然如鱼得水。 第二天苏宗民领着他的人查阅了有关资料。根据了解,那片旧库房确如举报信所反映,号称出租,局里却无一分钱进账,但是也不能说这笔租金不存在,因为双方白纸黑字签有合同,目前承租者属拖欠租金性质,应收公款并未让谁一笔勾销。算一算,对方该缴的租金总计不足万元,不是很大的数目,因为确定的租金非常低。沈达很坦然,说这件事确实是他一口答应的,没跟谁商量过。地方上领导亲自打的电话,面子得给人家,而且帮助下岗工人创业,说得过去。电业局家大业大,几间旧库房根本不算什么,暂时欠几个租金也没什么大不了。对人家下岗工人可不一样,足可进几吨料,缓一口气,养家口。 沈达兴之所致,忽然提议苏宗民到现场看看。他说人家告了半天,你们几个福尔摩斯只在办公楼里查查账问问人怎么行,应当深入现场查核,看看有没有可疑脚印血迹以便破案。苏宗民点头,说他是想去看一看。沈达即调来一辆面包车,亲自陪同去了城南,这里离市中心不算远,也就三四公里模样。苏宗民一行看了那片库房,果然是一地杂乱,到处堆着废弃物品,还有生产中的塑钢门和配件。正在创业当小老板的前下岗工人被叫来见面,苏宗民一看,明白了。 这人他认识,亦属校友。当年苏宗民与沈达在旱冰场打架时,此人在场,为三个奉命捉拿小“连山仔”的捕快之一,沈达的小兄弟跟屁虫,小名“大毛”这人也是个干部子弟,大院伙伴,当年家住行署机关宿舍区,父亲是个局长。他本人书读得不怎么样,中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工厂,工厂倒了后自谋职业。说他是下岗工人没有错,沈达关照他,显然也不只出于对下岗工人的一片爱心。沈达喜欢干这种事,帮兄弟们一把,苏宗民亲自受惠过,他很清楚。沈达当然不可能是南海观音什么都帮,对自己人却不吝援手。张光辉介入这件事因此就不奇怪了,小时候大家都是一伙的,此刻能帮则帮,即使“大毛”租沈达的场地跟张副市长本无关系,此刻纯为应付调查,张光辉也会愿意友情帮忙,给苏宗民一个说法。 “看来大毛混得不怎么样。”苏宗民对沈达发表感慨。 沈达说,这家伙早几年不太长进,打架伤人给判过一年。 苏宗民提起沈达所谓的“官家遗传”苏宗民说,看起来也不尽然,同样的大院伙伴,张光辉当了市长,沈达当了局长,大毛还是那几根毛。 “不是还有一个苏宗民当了主任?”沈达调侃“不比大毛多几根毛?” 沈达告诉苏宗民,比大毛混得差的多着呢。当年跟着他当小随从的小山,父亲当到地委委员,官不小了。他们家五个小孩都不会读书,早早出来,都安排进好单位。当年市里的糖厂是好单位,工资高奖金多,小山家五个小子有三个进了该厂,包括小山,他们都娶了同厂女工当老婆,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没想到后来糖厂不行了,大家都下了岗。一家全是下岗工人,都找老头子要饭吃,每天上午一起把孙子孙女带到老头子家,请爷爷奶奶管饭,他们自己找个地方结伙打麻将去。老干部家庭里,类似情况并不太少。 “这是遗传没有传好。”沈达说“老爹当官,不愁吃穿,背有靠山,靠山吃山,只知道依靠,情况一变就完了。” 苏宗民说:“这个叫做特定环境影响,跟遗传不相干。” 沈达不屑:“咬文嚼字。办案办上瘾了?” 他问苏宗民回去以后准备怎么向领导汇报?本大案要案就此了结,还是打算继续深入办理?苏宗民闭口不谈,只让沈达注意打听,到时候本案中的标点符号有几个,想必公司里会有人向沈局长密报。 沈达再次表示不满:“你苏宗民真不够意思。” 苏宗民立刻回应:“是你活该。” “怎么说?” 苏宗民说:“你心里清楚。” 苏宗民建议沈达继续深入研究一下遗传。看起来有些毛病确实是从上辈子那里传过来的,弄不好会置人死地。据说有一种基因治疗办法,也许可以解决问题。 沈达笑:“行了。” 这个案子只能办到这里,苏宗民心里很清楚。不管沈达是否做了手脚,张副市长是不是他请来友情赞助,仅从现场情况看,租用者大毛确属创业阶段。小老板挣扎为生,手中不可能有多少资本。以苏宗民对沈达的了解,沈达可能很敢,但是绝不会从这类朋友手中揩油要钱。所以沈达在这件事上虽然有私,但是目前没有发现、他也不太可能从大毛手中为自己索贿。 苏宗民并没有立刻回省城,他安排随行的干事先走,自己回连山住了几天。苏宗民调省公司后没把家搬到省城,妻子和女儿一直住在连山水电厂的宿舍。妻子仍然在附近村小学里当老师,岳父岳母年事已高,也还在厂区附近的小山村里生活。这一次下来办案前,公司老总齐斌曾特意交代,让他回家住两天,跟家人团聚,看看女儿,听听老婆读唐诗。领导是好心,考虑到该干部服从工作需要,与妻女分居两地,有意借工作之便,批准他们鹊桥一会。领导关心当然得领情,苏宗民本次回家,也还另有要务。 当时他们这个家庭面临一个特殊事项:女儿要上中学了。苏宗民的女儿出生于深山间,从小生活于父亲工作的连山水电厂,小学就读于母亲任教的村小学,读初中需要离家去镇中学寄宿,周末才能回家。这孩子很聪明,颇得苏宗民遗传,书读得挺好,特别是数学,小学读了六年,数学从没被考倒过。但是村小学不是好学校,苏宗民的女儿在山沟里遥遥领先,出了山就不好说。镇中学也不是好学校,师资和施设都不行,教育质量很差,女儿去镇中学读完初中后,如果中考发挥得好,她有望进入县城一中读高中。连山一中在本县首屈一指,放在市里不算好学校,却是她原先最好的可能,除此别无他选。现在情况忽然变了,苏宗民调到省城工作,只要把家搬离,户籍迁入省城,他女儿就具备进省城中学读书的资格与机会。苏宗民很爱自己的女儿,作为父亲,有责任为女儿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