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皇无悔_黄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黄帝 (第1/6页)

    黄帝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陕西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的黄帝陵,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黄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黄帝陵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黄帝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

    黄帝陵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黄帝陵”碑石。

    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河南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部落这一代繁衍生息历史佐证。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

    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年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络泽不绝前往祭祀瞻拜。

    黄帝陵的建筑,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但屡毁屡建。现在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山门、祀功柱、阙楼、驱龙阁等景点,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大樽大型铀鼎。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铸原即兴吟诵:中华五千年,史证灵宝见。荆山登高望,古今两惊叹。

    [编辑本段]三、“文化贡献”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编辑本段]四、“黄帝功绩”

    精神文明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