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朝贡记忆 (第3/3页)
1370年,朱元璋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怀良亲王以为老朱找麻烦来了,又要大开杀戒。 赵秩当时就差没尿裤子,杨载回国将怀良亲王描绘成一位杀人如麻的恶魔,现在怀良亲王不分青红皂白又让人将使团成员拉出去砍脑袋,这个时候只有一搏,让没文化的怀良亲王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蒙古人已经?成为过去了,朱皇帝不计较日本人去年杀掉使团成员的前嫌,主要是皇帝本人慈悲为怀的和尚出身,现在帝国再派使臣,就是要给日本人最后一次机会。赵秩这急中生智的一番表演,一下子把怀良亲王给镇住了,他赶紧给赵秩一行赔礼道歉,并送还明州、台州被虏男女70余口,还派僧人祖来入明朝贡。 日本和尚来孝敬大明皇帝,朱元璋本来很开心,不过很快就了解到这一次来孝敬自己的和尚可能并不是代表日本皇帝的。为了验证自己的情报,朱元璋在奉天殿召见当时正挂饧于金陵天界寺的日本僧人椿庭海寿,询问其日本国情。椿庭海寿告诉朱元璋,怀良亲王压根儿就不是皇帝,杨载跟赵秩他们去的太宰府也不是日本的都城,日本的朝廷在京都,那里的皇帝才是日本真正的天皇。 朱元璋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胆大包天的怀良亲王居然敢杀使臣冒充日本老大,还厚颜无耻地派和尚向自己朝贡,这不是嘲笑自己是和尚吗?可是人已经?来了,朱元璋还是咬牙给了日本人大笔的赏赐。祖来带着赏赐回国,刺激了不少日本的地方武装,他们也希望通过孝敬大明帝国的皇帝来获得更多的赏赐。后来肥后菊池武政派来了僧人宣闻溪、日本大隅守护岛津氏久派来了僧人道幸;十年之后怀良亲王派来僧人如瑶。 日本和尚使者频繁登陆大明帝国国土,带着大笔的礼物来孝敬大明帝国的和尚皇帝,也成了朱元璋在位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送走了祖来,朱元璋一下子觉得通过外交途径让日本人管好自己的无业游民,基本上是痴人说梦:“幼君在位,臣擅国权,傲慢无礼,致使骨rou并吞,岛民为盗,内损良善,外掠无辜,此招祸之由,天灾难免。” 日本人的欺骗让朱元璋很伤心,大明帝国是泱泱大国,这个时候出兵灭日,太有损自己的威望了。到时候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帝国的皇帝被日本人给骗了,那岂不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一旦大明的军队开到日本,天下人又要嘲笑朱元璋是被人当猴儿耍后气急败坏地武装报复,到时候天下藩国何以能臣服? 朱元璋从此对一切非日本朝廷派来的贡使一概拒绝接待,并命礼部颁发勘合文册,凡至中国使者,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以假冒逮之。后来大明帝国给日本颁赐的勘合百道,系由日字号勘合100道和本字号勘合100道,以及日字号勘合底簿2册和本字号勘合底簿2册组成。日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与本字号勘合底簿各一册存于明朝礼部;本字号底簿一册置于福建布政司。而本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勘合底簿一册则送至日本。 朱元璋被日本的怀良亲王耍了两次之后,对日本人的态度是小心又小心,谨慎又谨慎。孝顺朝贡都需要勘合执照,没有执照想登陆大明帝国的土地都不行。当然还有专门的程序来监督执照的使用。凡是日本人来朝贡,那么每艘船都要带一道勘合,船在宁波登陆之后,日本人要拿出勘合跟福建布政司存放的底簿核对无误后,才能护送至京。到了北京通州码头,再与置于礼部的底簿核对。当然,大明帝国派到日本的船只,也是需要带日字号勘合,与日本的日字号底簿核对无误后,才准予入口贸易的。每逢朝廷改元时,即将新勘合和底簿送到日本,把未用完的旧勘合和底簿收回。 日本人孝敬大明帝国皇帝可不是因为他们真心臣服,他们更看重的其实是大明皇帝大方的赏赐。其实向大明帝国朝贡不是什么新鲜事,历朝历代都有先例。周边国家跟中国没有完全展开贸易,只能通过向中国皇帝赠送礼物,中国皇帝再回赠礼物的方式进行物品交换,这种朝贡模式又叫朝贡贸易。朱元璋一登基就想向周边小国家展示自己的实力,咬着牙回赠,回赠的价值远远超过进贡的价值,日本人就看准了这个价差,各派势力想方设法通过孝敬大明皇帝来发朝贡贸易的财。 大明帝国为了规范朝贡贸易,专门在宁波设立对入境货物进行监督、检查的市舶司。来大明帝国的朝贡船只不仅运载孝敬皇帝的礼品,官员、船员们还会夹带一些私人的货物来大明销售,既然别人是孝顺来了,也是顺带卖点东西,大明帝国的市舶司还有礼部就要派专人管理外商在民间进行的互市贸易。日本人来大明帝国的船上更是装满了掌权将军、各大武士、守护大名、大寺院等权臣贵族的私人货物。当然还有跟官员走得近的商人和水手的私人货物。 日本人更看重大明帝国的丝、丝棉、棉布、锦绣、红线、水银、针、铁锅、瓷器、古钱、古字画、古书、药材、毡毯、马背毯、小食箩、漆器、醋等,这些商品一运到日本国内就会被疯抢,价格是打着滚儿地涨。但是他们不能大张旗鼓地在中国市场上收购,只能通过给皇帝孝敬送礼的法子,让皇帝赏赐给日本人。日本人拿着皇帝的赏赐一回到国内就可以大肆销售,财富也就越来越向贵族阶层集中,朝贡贸易的争夺也随着政权的动荡越来越激烈,到了大明帝国那个宝器正德皇帝的时候,日本人为了争夺朝贡贸易市场更是在帝国的土地上刀枪相见,掀起血雨腥风。 日本弹丸小国可是诸侯林立,战乱四起,细川氏、斯波氏、昌山氏、大内氏等权臣轮番掌握朝政。两个最大的武土豪族大内氏和细川氏更是强强联合,共同排挤名义上的掌权者将军。大内氏跟细川氏在联合之后,共同cao纵了对大明帝国的朝贡贸易。到底向大明帝国皇帝孝顺多少贡品呢?大内氏跟细川氏进行了会商,最后决定由大内氏出两船,细川氏出一船,由了庵桂梧出任正使,率船队赴大明。 世界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还没等船队出发,细川氏就觉得亏的慌,大家都是掌握枪杆子的武士,凭什么你大内氏要多一条船?多一条船意味着将来运回日本的货物将比细川氏多至少一倍以上。细川氏左思右想不对劲,既然出使船队已经?定了,那么只能暗中再派一船抢先到达大明帝国。于是,在了庵桂梧的船队还没有出发的时候,细川氏就秘密派遣宋素卿出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