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中短篇科幻作品_梦断三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梦断三国 (第1/3页)

    梦断三国

    在“开始新游戏”的时候,我自然是依照习惯选择了“公元189年董卓废少帝·火烧洛阳”的剧本。我喜欢在乱世中呈英豪,因为这时谁也不是大哥大。

    在“选择君主”的时候,我自然是依照习惯选择了“登录档案”中以自己名字所设置的“新君主”我喜欢让星河带领着登录的部下扫荡中原,平定天下。

    在选择“统治哪个城市”的时候,我自然是依照习惯选择了“许昌”尽管我知道陈留的曹cao和洛阳的董卓都决非好惹之徒,但我对北方城市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眷恋。

    在选择各项指标时,我自然是依照习惯把“游戏方式”设成“历史”而不是“假想”在我看来星河已经进入历史而成为一名往昔英雄;我自然是把“游戏难度”设成“困难”而不是“容易”或“普通”因为我喜欢英雄猎虎而不喜欢武松打猫;在“登录武将出场”与否中,我更是非要让他们“登场”不可。

    于是电脑告诉我“现在进入三国时代”

    开始时士兵很少,只有万余“训练”度和“士气”值均极低的疲弱之师,反映子民支持程度的“民忠诚度”也在临界点60上下徘徊,幸好“金”“粮”还够支付当年的“俸禄”我首先要做的自然是登用武将,任命官员,治理内政,置办粮草,尤其重要的,我需要招兵买马,cao练部队。尽管这要冒老百姓不满内政暴动造反的可能,因为我要随时提防董贼和曹营的兵马来犯。尽管人口只有44万,但是为了保卫和平,必须拥有自己的武装。

    历史有其自己的步伐,很快地,袁绍军便从南皮进攻北平的公孙瓒,董卓军则从洛阳和长安合围宛的袁术,而公孙和袁氏也一如既往地失利并退居代县和新野。这是一个弱rou强食的时代,军队和实力决定一切。我有一种十足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果然,洛阳的董氏逆贼兴兵来犯,以咄咄逼人之势直取许昌。尽管我已有了一支不菲的人马,但仍旧不敢与数倍于我的敌方精兵死打硬拼——我必须时刻提防曹cao。我令一队骑兵做主力,一干强弓为辅军,事先挖好陷阱,而后利用“火计”加上“风变”“天变”之类的招术与敌周旋。有时我甚至会纵火烧得满屏皆红,而有时则能使用游击战术一连拖上数月。当然啦,熟知《三国Ⅳ》的玩家都知道,与董卓交战的唯一好处就是吕布,一般来说,最多策反三次,这个出尔反尔任人为父的家伙就会义无反顾地反水倒戈。

    好不容易让董卓丢盔卸甲损兵折将而去,次月到来时曹营必然犯境。这些由电脑掌管的君主们配合得相当默契。

    我不知道曹cao为什么放着徐州的陶谦和邺的韩馥不打,偏要对许昌心存觊觎。也许是他反感我答应了袁绍的结盟请求,也许是献帝给他下了讨董密诏而我挡住了他的必经之路。当然也许这根本就是前世的命定,他本就该霸据许昌。但他又对我的兵力心存顾忌,因此,此役之前他不是派人侦查埋伏,就是到处散布谣言弄得人心惶惶,许昌甚至还遭到过来自陈留那著名的火攻。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切入历史的新君主早年艰辛的创业生涯。

    但仅仅一年之后,我便迅速壮大了起来。我谫灭了谯的孔秀,占据了乔瑁的濮阳,削弱了邺的韩馥,直逼陶谦的徐州。最后,我终于收编了曾不可一世的曹cao。强大使我迅速为人所瞩目,甚至连荡平了刘备、公孙之流的北国枭雄袁绍也不得不再次与我主动续盟。我春风得意,下一步便是大举讨贼义旗,进攻洛阳。

    问题就是从这里出现的。

    正当我准备调遣兵力攻打洛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许昌和洛阳之间的崎岖小路上,凭空多出一座城池来。

    而且,在这座极不起眼的小城下面,竟标有一个非常起眼的洋文名称:bnu!

    与此同时,我所有武将的忠诚度和所有城市的民心度纷纷下降了20个百分点,而这是我平素毁约都不致达到的。他们对此太震惊了,也许他们认为,这种奇景的出现是上天对我多行不义的惩罚。

    没有什么讨巧的办法,我只得动用我以前所有的攻关经验。首先我必须知道对方的军民情况。兵法告诉我们,只有知己知彼也才有最终取胜的可能。

    可侦察人员派出半年有余,周遭城市的情报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甚至连武将的忠诚度也被调查得一清二楚。bnu却城门紧闭严守秘密,所有的数值依然是一道道显示未知的横线,只有在“城市”“君主”和“太守”的地方均显现着“bnu”的字样。看来对方的管理可谓严格,间谍居然混不进去。不过这至少使我知道了一点,就是那里管理者的称呼与城市名称一样!

    我只得在没有任何情报的情况下兴兵挺进了。我决定调动和集中最骁勇的武将和最睿智的谋士,并由他们带领最精锐的部队,大举进犯bnu。而且我决定倾巢出动,只留下极少的将士守城,甘冒此役损兵折将后后方空虚的危险,也要做此孤注一掷。

    我在“军事”栏中选择了“战争”一项,可电脑马上告诉我:“没有可进攻的城市”这也难怪,在许昌的北方是陈留和邺,东面是濮阳和徐州,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