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辑易中天不是超男 (第3/4页)
坛》也不是超级女声演播厅。易中天之前,《百家讲坛》已开坛多时,却一直没引起足够关注。据业内人士透露,有时收视率甚至接近于零,都快难以为继了。直到易中天还有刘心武几位出现,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讲坛还是那个讲坛,情况却突然发生变化,成为央视最受欢迎栏目之一。凡事都有前因后果,这里面应该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恐怕还是传统文化本身的巨大魅力在起作用。中国文明渊远流长,丰厚绚烂的文化基因早已融进华夏子孙的血脉,谁也没法割舍。历史读本的长销不衰,历史剧收视率的居高不下,便是最好的注脚。加上人是精神动物,为生存四处奔波,回家打开电视,听术有专攻的学人讲一堂正对胃口的历史文化课,既是精神享受,也可暂时忘掉物质活动中的烦恼。过去我们总误以为物质时代,人们唯一感兴趣的好像只是物质财富,其实大谬不然。人自身的财富需求非常有限,生存意义上的物质满足后,物质活动的指向更多的已转到精神层面。再说充斥于屏幕的伪历史和恶俗搞笑早已让人生厌,观众们也想换换口味,就像油腻食物吃多了,影响食欲,还坏肚子,得吃些粗茶淡饭,养养胃。正因如此,央视以知识讲座形式,用通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搬上屏幕,也就契合了中国观众久存于心的期望,受欢迎实属情理之中。 不过尽管如此,也不是随便哪个走上《百家讲坛》就红得起来的。有些比易中天来头大得多的大师大腕,名字前的大学比易中天的厦门大学牛气得多,平时也常在各大电视抛头露面,可往《百家讲坛》一站,开口没说上几句,观众就败了兴致,赶紧换频道,或干脆关掉电视。如今的观众已不容易被帽子所吓住,何况摇控器还捏在自己手上。这就更能说明易中天的不同凡响。他到底不同凡响在哪里呢?依我之陋见,首先还是易中天懂得如何扬短避长。照理易中天的业务范围是文学,应该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捣鼓捣鼓唐诗宋词元曲什么的,不想却跑到自己专业之外的史学领域,大模大样捣鼓起三国来,还捣鼓得有眉有目,深受观众青睐,这实在让人费解。不过仔细琢磨,易中天这么做其实又是聪明之举。文学与史学本是相通的,从文学角度进入历史,比从史学到史学的习惯搞法,也许自有妙处。何况专业不是历史,弄起历史来正好少些约束,容易获得新的视野。这样易中天的短处变成了长处,长处还是长处,想不走红都困难。也许角度不同,视野开阔,易中天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分析才有深度,符合国情和人情。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史学也是人学。历史到底是人创造的,没有哪段历史不是人为的结果。除此之外,易中天的"原著"扎实,为生动的讲稿奠定了重要基础。早在五六年前,易中天还鲜为人知,我就读过他的几本大著,包括《品人录》、《读城记》、《闲话中国人》之类。他上《百家讲坛》开讲,其实是这些创作的延伸或者复制。 我这里免费表扬易中天,肯定有人要跟我急。尤其是某些大牌史学家,皓首穷经一辈子,要名没名,要利无利,易中天越俎代庖,跑到史学领域来搅上一阵浑水,便红得发紫,名利双收,本来就让人气愤,你肖某人还要一旁置喙,可恶不可恶!中国人好像天生有股戾气,谁红谁火,就骂谁贬谁损谁,反正看不得人家红火,只有和尚没老婆,大家没老婆,这才舒服。余秋雨一火,都站出来骂余,嘴巴骂不过瘾,还写成骂文,编成骂书,到处发表和出版。连年纪不大的韩寒和郭敬明写了几本书,又来名又来财,比韩郭大上一辈两辈的前辈前前辈都大开骂口。不过骂得最凶的,好像也是如余韩郭那样舞文弄墨的角色,他们也在写书,却没人肯出版,自己掏钱印上几百册,白送人都不容易出手,眼见得余秋雨们的书卖得那么热,不骂上几句,肚子里的气实在没处可消。不想现在又冒出个易中天,名气眼看都快盖过余秋雨们了,讲稿成书后卖得更火,不是讨骂么? 史学界文化界跟易中天的恩怨,还有这大学的教授那研究所的学者对易中天的不满,与我这个旁观者无关,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我要说的是易中天大受欢迎,自有其合理性,还不怎么好一概否定。到底易中天是凭口才和文才火起来的,没有炒绯闻,没有贩隐私,估计也不是先上床,才后上的镜。仅此易中天就值得佩服。事实是不佩服也没办法。至少观众们能暂时扔下麻将,抛开肥皂剧和七七八八的恶搞节目,静静听易中天品上一段三国什么的,总没有什么大坏处。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一见书本就头疼,听过易中天的讲座后,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开始接触《品三国》和其他历史读物,网瘾也随之小了不少,难道不是功德无量的事么? 不过在肯定易中天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有所警惕。凡事都有两重性,易中天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功不可没,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就像药物可以治病,又会有毒副作用,伤害肌体。前面说过,易中天并非学术超男,不像超女纯属媒体炒作之物,大家嘴上说说,哈哈一乐,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易中天的讲座文化含量较高,影响自然久远,不可等闲视之。三国是个很特殊的时代,前朝土崩瓦解,新的大一统政权没有形成,只要胆子足够大,就可拉十几个人,扛七八条枪,占山为王,落草为寇,狠狠干他一场,反正武警和公安早躲得不知去向,不会出面干预。若像曹刘孙诸位,想把动静弄大,光有胆子还不行,还得有脑瓜子,该使阴招使阴招,该出损招出损招,该耍伎俩耍伎俩,不是先出其手,就是后发制人,反正自己不能吃亏。说得好听这是权谋,说得直白是善于搞路子,而且搞了你,还叫你不知是怎么回事。就是过后明白过来,也无可奈何,吱声不得。大家仔细想想,三国里的人物不正是这么些鸟人,三国里的故事不正是这么些烂事么?恕我说得不客气,观众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除了以上我说的种种原因外,也与我们对这些鸟人烂事太感兴趣不无关系。大家为什么津津乐道三国及历代帝王将相的尔虞我诈?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想回避还不怎么好回避。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什么历史照见什么现实,什么现实折射出什么历史。除了吃历史饭的专家学者,我相信一般人读历史并不真地读古人旧事,潜意识里都是在读今人今事。如果我们身边的现实不是太像三国,我们还会对那个时代的鸟人烂事那么难以割舍吗?是不是我们自己就是三国里面的鸟人,正在干着三国里面的烂事?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诘问,照你的意思,干脆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之类玩意儿一把火烧掉算了,省得大家耳根清静。三国书当然不能烧掉,这不是三国书的过错。我文化水平低,读不懂《三国志》,《三国演义》还是勉强能看明白的。我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