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辑人品官品文品 (第1/3页)
第五辑 人品官品文品 ·人品官品文品·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冯伟林先生西行视察邵怀高速公路,夜宿邵阳白公城宾馆,我随友人前往造访。权力有如磁铁,伟林是大权在握的行政长官,下到地方,自有不少人要向他靠拢。果然到得宾馆,套房里已是高朋满座。客人们很机灵,见我与伟林一样,也是读书人和写书人,赶紧起身告辞,将大块时间留给了咱们。我很抱歉,耽误主人应酬,倒在其次,影响文化娱乐事业大发展,吾罪莫大焉。伟林却笑着告我,他不擅长吃喝玩乐那一套,除非必要的应酬,工作之余惟以读书和写作为乐。我知这是实话,不是敷衍,也不是自我标榜。伟林主政省高管部门,公务繁忙,身不由己,还写出那么多广受欢迎的历史文化大散文,肯定是将人家喝酒打牌寻开心的时间统统用上了。谁也不是神仙,成天泡在欢场乐场里,还可饱读诗书,写出大块文章。我知道碰上了一位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内心深处是寂寞的,不寂寞恐怕也就不会青灯黄卷,埋头书本。在这个熙熙攘攘的社会,人们脚打莲花落,纷纷朝着欲望奔驰而去,能有几人肯消停下来,以读书著文为乐?这夜初识伟林,我仿佛见着多年的老友,倍感亲切,暖意融融。 伟林先生矢志不渝的,是他的散文创作。早期散文就已见出其视野的辽阔和情思的绵远,无论缅怀古人,还是寄寓山水,抑或诉说亲情,都出手不凡,很见笔力。其中尤以追慕历史文化名人的散文,功夫最为老到,让人不忍释卷。正是早期的广泛涉猎,为作家后来的深度创作铆足了劲,蓄足了势。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阅读的丰富,伟林将目光集中于古圣先贤时,其历史文化大散文的格局也就越发宏大开阔,既有高度,又有厚度,颇富感染力。这样的作品显然是伟林人品官品文品的自然外现和集束喷涌,不是靠着小聪明,随便翻翻古籍,玩玩文字游戏,就搬弄得出来的。 文如其人,任何作品,都没法摆脱作家人品,独立其外。作家人品的形成,又离不开其独特的身世、历练和个人修为。伟林先生出生于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从小父母就训示他,好好读书,好好做人。这八个字容易理解,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伟林将这八个字牢牢记在心里,用一生的不懈努力践行之。他读书,也读社会,读人生;他做人,良知在心,正义在胸,责任在肩,片刻不敢有所怠惰。恪守着好好读书和好好做人的家训,伟林一路走来,总是那么踏踏实实,从从容容。步入警队,是个好警员;迈进机关,是个好干部;挂职基层,是个好县官;身处高位,是个好领导。做领导不难,只要端居于莲座之上,自有人献香上供,顶礼膜拜,只管安然受用就是。难的是做个好领导,做个有所作为和建树,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好领导。伟林做领导,其实就坚持一条,别太把自己当领导,把自己当人。既把自己当人,怎么做人,就怎么做领导。做人要实在,做领导也不能来虚的,得多干实事,多为百姓谋福祉。在为人瞩目的组织部门任职,伟林没想过自己是领导,才不端架子,不耍手段,不狐假虎威。去边城任市委副书记,没想过自己是领导,才跟普通干部群众并肩作战,与防洪堤共存亡,连续数月吃住在堤上。主政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没想过自己是领导,才不辱使命,身先士卒,长年奔走于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第一线,衣带渐宽终不悔。没想过自己是领导,没把自己当领导,伟林才成其为一个好领导。 我说伟林先生是个好领导,并不是表扬他,尽管如今时兴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时兴下级表扬上级,群众表扬领导。我表扬伟林是表扬不出实惠的,我没归他管,他不会给我提级,也不会给我加薪。我敬重的是他的人,喜欢读他的作品,不在乎他头上的帽子。之所以要拿他的为官为人说事,是因为他的人品成就了他的官品,他的官品又成全了他的文品,人品官品文品互为辉映,相得益彰。有此品格的人,自然只想着好好做人做事,不会老想着做官,老想着做作家。不想着做官却当了官,不想着做作家却成了作家,且是好官好作家,可见伟林的官和作家,不是着意做出来的,是先好好做人,顺其自然修成的。中国人最讲究修为,修为不够,做什么都欠火候,难得成器。为什么有人一心想着当官,不见得一定当得了官,当了官也不一定是好官?有人一心想着成作家,不见得一定成得了作家,成了作家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作家?背后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做人和修为欠缺了点。身为官员和作家的伟林,因做人做到了位,修为修到了家,也就不同于普通官员和作家。作家的修为让他良知未泯,身上没有某些官员的浊气霸气戾气,有的是清气文气雅气;官员的修为让他不敢稍忘责任,身上没有某些作家的酸气腐气暮气,有的是豪气胆气正气。 具备凡非气质的伟林先生,自然不会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会装腔作势,喊些假大空的口号,一副阳刚威猛的样子。伟林字字落在实处,句句饱含赤诚,通过时刻萦绕于心的古圣先贤,和盘托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在我看来,伟林的历史文化大散文,着笔是历史,着眼却是当下。这也是中国读书人的老传统。陈子昂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真正念的是人生之微不足道。刘禹锡对着浩瀚长江,叹人世几回伤往事,真正伤的是时事时人。辛弃疾不堪落花风雨,惜春长怕花开早,真正怕的是国事一误再误,自己倍受冷落,报国无门,有劲使不上。昨天已然逝去,伟林频频回望,是想弄清今天自己到底站在哪里,明日又将去向何方。在伟林笔下,历史是过去,也是现在。历史人物是他人,也是他本人。诚然,世易时移,江山更替,代有才人,伟林已经不可能像左宗棠,弓开霹雳,箭鸣饿鸱,收拾河山酬壮志;不可能像谭嗣同,横刀向天,血荐轩辕,召后起图将来;不可能像蔡松坡,剑拔南天,鼓震燕地,怒吼声起,彻底粉碎袁贼帝王梦。那到底是渐行渐远的旧时岁月,平戎万里本是真儒事。如今属承平时期,无须伟林这样的真儒去平戎,他是在借英雄豪气,一洗儒生酸,勇敢挑起建设国家造福人民的崇高使命。伟林正是将先贤的英雄气,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动力,才总是那么富有血性和激情,乐于阅读,勤于写作,勇于实践,成为卓有成就的好作家,成为独具建树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广为人称道。 在伟林先生历史文化系列作品中,我最欣赏的是其追慕湖南先贤的豪情散文。一个半世纪以来,湖湘大地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响当当的风云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山奇水险,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