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怨散仇消 (第9/9页)
媛”一呆,但,无比的怨毒催迫着她非杀徐英风不可。 徐英风自决不成,而伤势又重,自知难逃公道,索性闭上了眼。 上官宏沉声道:“徐文,你最好退出此间!” 徐文一晃身,回到了原处,口里道:“办不到!” 蒋尉民双手直搓,显出一种焦灼但又无可奈何的神气。 “空谷兰苏媛”突地回头悲声道:“魏护法的剑可曾…” 一个黑衣武士立时捧上一柄带鞘长剑,道:“在这里!” “空谷兰苏媛”抽出长剑,抛了剑鞘,一抖腕,正待蓦地 一条纤细的黑衣人影奔入场中,赫然是一个风韵依稀的半老徐娘,但眉目之间却锁着极深的愁意,粉腮也呈苍白之色。 徐文悲呼一声:“妈!” 人已扑地跪倒。这时,他才痛哭失声。 这黑衣妇人,正是徐英风的二夫人蓝玉珍,也就是徐文的母亲。 蓝玉珍泪水盈睫,抚了抚徐文的头顶,道:“孩子,别哭了,起来!” 徐文一时哪能收得住满腹锥心刻骨的悲愤,仍哀哀痛哭不已。 蓝玉珍手中捧着一个小锦盒,幽幽地道:“这是‘佛心’,哪位收回?” “轿中人”上前宣了一声佛号,道:“交与老尼吧!” 她接了过来,退在一边。 蓝玉珍突地向闭目坐地的徐笑风道:“英风,事到如今,我要说话了!” 徐英风双目一睁,凶芒熠熠,但随即又垂下了头,颓然道:“你说吧。” 蓝玉珍一拉徐文,黯然道:“孩子,起来,听我说。” 徐文收泪站了起来,全身却抖颤不止。 “痛禅和尚”向蓝玉珍合十道:“二夫人,贫僧便是当年‘七星八将’之首周大年!” “我知道!” 徐文凄凉地再唤了一声:“妈!” 蓝玉珍幽长地叹了一口气,拭了拭即将流出的泪水,粉腮突现一片坚毅之色,道:“我不是你妈!” 徐文骇然退了一步,栗声道:“您说什么?” 蓝玉珍先扫了上官宏一眼,然后才以栗人的声调道:“徐英风也不是你父亲!” 徐文目瞪口张,连退数步,久久才颤声道:“我…还活着么?我是在梦中之? 还是…” “孩子,不是梦,你真正的父亲是他!”说着,手指上官宏。 上官宏面色大变,惊愕万状地望着蓝玉珍。 徐文以手击头,狂呼道:“我受不了,我…受不了!啊!天!这是怎么回事?!” 蓝玉珍目注上官宏,继续说下去:“上官宏,他便是尊夫人祝艳华当年所生之子。我恰在他出生前三天生一女,生后两天便夭折了。徐英风怕仇连怨结,本欲杀了他,是我不忍,强抱来抚养,视为已出。这事没有别人知道。他该是上官文,应该归宗认父!”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这真是意想不到的秘闻。 徐文在骤然之间明白了。怪不得父亲千方百计要毁自己,原来是这个原因。多么可怕,多么离奇!他妄指仇家,要籍自己之手杀亲父,存心多么恶毒! 上官宏陡地上前,一把抱住徐文,不,该改称上官文了,泪落如雨,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上官文双膝一屈,又是一阵悲从中来。他想到亲生母亲祝艳华的惨遇,怨毒抬头,但对象已成了徐英风。 徐英风恨毒地叫道:“蓝玉珍,你…你…”蓝玉珍咬了咬牙,又道:“孩子,听我说几句话,我命一个叫黄明的送‘毒经’给你,收到了吗?” 徐文猛地抬头起身,黯然道:“收到了。黄大哥…也死了!” 事实证明,黄明被同路的锦衣剑土所杀;锦衣剑士触“毒经”而亡;少林僧受黄明临死之托,也中毒身亡。结果弄出一场大风波。 “孩子,还有‘天台魔姬’,她曾以本身之血救你,我亲眼见的。她…她死了!” 徐文点了点头,当初“天台魔姬”口中的神秘黑衣妇就是她。 “徐英风数次害你不死,本可歇手,因为你身世之秘并无外人知道,但因他头上留下的疤痕无法消除,所以势成骑虎,只有狠心到底。我不耻他的为人,但我总是他的妻子。现在,我出卖了他,为了大义,失了夫妻之义,我…” 话声未落,人已栽了下去,自断心脉而亡。 场中起了一阵嗟叹之声。 徐文突地弹身到徐英风身前,手指捻住“法丸”厉声道:“徐英风,你该碎尸万段,为了门规,你吞下去结束你罪恶的生命吧!” 徐英风长叹一声,接过“法丸”纳入口中,仰面栽倒,登时气绝。 “空谷兰苏媛”悲呼一声,前扑挥剑,斩下了徐英风的头颅,然后高叫一声:“汉文哥,我来了!”倒剑自刎。这动作太突然,众人抢救已是无反。 “云中仙子”挪步上前,上官宏一拉上官文道:“孩子,这是你后母。当初为父的巧遇‘白石神尼’,习成绝艺,嗣后与你后母成婚,生下你meimei紫薇…” “啊!meimei呢?” “咳!他命苦,现在山中抚育那因罪恶而生的孩子。” 徐文黯然,当初倾心的红衣少女,竟是自己的异母meimei,真是不可思议。 上官宏下令收尸理骨,救治那些未死的伤号。 蒋尉民突地把上官宏扯到一旁,低语了许久。上官宏叫过上官文,道:“孩子,你对明珠姑娘怎样?” “天台魔姬”已死,徐文自无话可说,期期地道:“但凭爹作主!” 上官宏向蒋尉民道:“好,就此为定,一月后愚父子登府求亲!” 蒋尉民哈哈一笑道:“如此先告辞一步了!” “请!” 蒋尉民携蒋明珠飘然而去。 上官文困惑地道:“入谷通道不是被封了么?” “蒋尉民已从蓝玉珍口中探悉出另一条密道。” “哦!”现场清理完毕,已至未时左右,一行人怀看沉重而悲怆的心情,循密道出谷。 (全书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