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_第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10/14页)

人民的怀抱了。至于他最后怎么样,我就不清楚了。

    张管教跑了五六里地,在起义学习班里待了一个下午,最终无功而返。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舒云舒出现之后。后来汪亦适才知道,早在皖西城解放的前一天,作为地下党外围组织成员的舒云舒就被肖卓然派遣到攻城指挥部里当了一名联络员。攻城前的那个夜晚,收到舒云舒劝说信的一共有三个人,汪亦适、程先觉和郑霍山。信是舒云舒写的是不错,但不是那天晚上写的,而是早就写好了的,内容都是按照肖卓然的吩咐提前起草的。肖卓然这样做,用他的话说,是利用个人情感帮助革命。舒云舒是肖卓然的恋人,舒云舒爱肖卓然,这是事实。而汪亦适、程先觉和郑霍山都不同程度并且以不同的方式爱着舒云舒,这也是事实。不过,汪亦适对于舒云舒的感情属于暗恋,只在心里,从来不外露,肖卓然还是从舒云舒的嘴里了解到这个情况的。程先觉对舒云舒的感情,主要是纸上谈兵,没完没了地写情诗,有的是他自己创作的,有的是从外国诗或者古诗里面抄来的,多数是移花接木,把外国情诗、中国古代情诗和现代情诗里的名章佳句拼凑在一起,自成一体,以假乱真。郑霍山对舒云舒的感情,表现得比较粗俗。有一天晚上,他在校园内的假山后面拦住了正要去找肖卓然的舒云舒,直言不讳地要跟舒云舒“交朋友”并且扬言,他是宋校长最器重的学生,将是国军的一代名医。名医就得名花配,她舒云舒要是跟肖卓然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家伙好上了,就是鼠目寸光。舒云舒也不示弱,当场还击说,你有本事你就把这话当着肖卓然的面说一遍,你要是敢,我就答应跟你交朋友。后来郑霍山当真在宿舍说肖卓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郑霍山之所以如此嚣张,倚仗的是宋校长,郑霍山的病理学和解剖学都是全校成绩最好的,那一年三十六师在蚌埠跟解放军打仗,从医科学校抽调学业出众的学员到前线实习,郑霍山被宋校长亲自点名到一线直接上了手术台,一天做了七台手术,场场成功,三十六师的师长黄中将授了他一枚青天白日勋章,而且还给医科学校送来了十头肥猪,为宋校长挣来了很大的面子。而宋校长和舒云舒的父亲舒南城是留学德国的同窗,二人私交甚密。传说宋校长曾经自作主张,承诺在自己的女儿宋露露和舒云舒中间挑选一个许配给郑霍山,因为有了这个承诺,所以郑霍山才肆无忌惮。

    解放军攻打皖西城的前夕,肖卓然作为医科学校地下党的负责人和军管会城工部青年科的科长,奉命联络进步学员弃暗投明。对于其他的争取对象,他采取的是组织措施,唯有对汪亦适、程先觉和郑霍山,他利用了舒云舒的名义。在肖卓然的心目中,这几个人都很特别,汪亦适是个书呆子,做事呆板,缺乏灵活性;程先觉善于察言观色,可变性大;郑霍山是花岗岩脑袋,很难讲话。对于这几个人,倘若组织出面,弄得不好就会出问题,而以舒云舒的名义致函,既有组织的意思,也有个人感情成分,即便他们拒绝,也不至于告密。但是肖卓然没有想到事情的结果会是这样,只有一个程先觉算是正经八百的起义,而汪亦适和郑霍山居然被俘,而且还是在武装抵抗的过程中被俘。这个结果让肖卓然很痛心,一直内疚,怪自己没有把工作做好。舒云舒在皖西城解放之后,又回到小城做青年工作,这次到三十里铺,是来选拔青年干部的,听说汪亦适和郑霍山被俘了,也是深感意外。郑霍山被俘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个人既自私自利,又固执己见,国军三十六师对他天高地厚,加上高官厚禄引诱,他一条黑道走到底是完全可能的。

    舒云舒感到意外的是汪亦适。早些年头,在距皖西城两百里的梅山县,舒家和汪家是当地的两大名门望族,都是世代行医。舒家二老爷舒南城膝下无子,舒太太给他生了四个女儿。小时候汪亦适常去舒家玩耍,同三小姐舒云舒十分要好。二老爷舒南城也很喜欢汪亦适,这小子眉清目秀,小时候就是彬彬有礼,而且博闻强识。那正是抗战年头,有一次舒南城和汪亦适的父亲汪尹更在一起聊天,谈起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日本鬼子长驱直入,二人均感悲哀。舒南城说,说到底是政府无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泱泱大国居然屡屡败给蕞尔小邦,真是国家不幸。汪尹更说,我国的悲哀,不仅在于军队不争气,老百姓也是一塌糊涂,大家都在忙着蝇头小利,国家有难,还在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听说当年八国联军进中国,在山东日照,德国军队居然是中国老百姓从船上背上海岸的,几块大洋就把国家给卖了。

    两个大人说话的时候,汪亦适就在一旁看书。舒南城指着汪亦适说,我们这一代人恐怕是看不见国家复兴了,但愿他们这一代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汪尹更说,这恐怕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情,中国的老百姓,德行低劣,只知有家,不知有国。中国就好比一辆破汽车,再好的司机也无能为力。舒南城突然转脸对汪亦适说,孩子,你饱读诗文,满腹经纶,救国救民,有何主张?当年十四岁的汪亦适说,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等等。家父说中国的老百姓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这是事实,但不全是事实。国家的羸弱,不能把账算在老百姓的头上,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饥寒交迫,没有起码的自尊和权益,他当然不会拼命救国,因为国家并不可爱。舒南城听了这话,大为诧异,久久地看着汪亦适说,那以你之见,我们这个国家就没有出路了?就这么一天一天地看着它烂掉?看着它被日本鬼子宰割?汪亦适说,我们当然要奋起抗争,但是,就算是打败了日本鬼子,中国的问题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如果我们不能富国强兵,以后还会有别的鬼子欺负我们。所以学生认为,要让老百姓爱国,那我们就必须建立一个可爱的国家,至少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病了有医药,出门有体面。到了那个时候,爱国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

    汪亦适少年时代的这一席话,让舒南城颇受震动,他从此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并且要求自己的孩子们多和汪亦适一起学习。舒南城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思想开明,不屑于男女授受不亲那一套。只不过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后来汪亦适考上了皖西公立中学,舒云舒上的是江淮爱群女校。两个人都大了,反而生分了,及至抗战结束,内战重开,两个人又都考入国军江淮医科学校,这才恢复了联系,然而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青梅竹马的感觉了。舒云舒被肖卓然飘逸果敢和聪慧的风采所倾倒,两个人很快就进入到情投意合的境界,而此时,汪亦适已经变得寡言少语、老气横秋了。

    在解放军攻打皖西城最后的那段日子里,舒云舒有两次有意无意地找到汪亦适,试探他对局势的看法和打算。汪亦适没有正面回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