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宗教观的发展 (第6/8页)
天囚徒们还是老样子,或甚至更尖锐了,或 即使明确宣布他们将永不停止,这些并不能构成对彻底解 放的预感的反驳。这一切倒是有可能成为最终解放的必要 前提。 他认为,即使人们已经得救,也必须转向善,不考虑 过去,甚至不考虑本来。 卡夫卡眼中的绝对世界不是无可救药的,不是与我们隔绝的。希望——同样有我们一份!他有时发出的相反的言论在“绝对概念的无数入口处面前并无决定意义。他不断重新认出这些入口处,在这部传记中,我也将正确的职业、正确的婚姻等等反复出现的可能性作为这样的入口处来描写。因为我感到,正是这一点在描述一个宗教观强烈的人时是至关重要的:指出这个人所承认的有尽头的世界和完美的彼岸世界之间存在的交汇融合,指出它们位于何处,他是完全拒绝了它们,避开它们,还是只是偶然地错过了,但在原则上是认识到的,并试着朝这个方向努力,去经历。 1922年3月15日,弗兰茨为我朗读了他的长篇小说《城堡》的开头部分。 《城堡》中出现了详尽的描述,这是一种特定的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在自己身上感到这种类型的一个因素的存在(正如浮士德或唐·吉诃德或居丽亚·索莱尔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存在着一样,即使仅仅是自我的气质、渴望、部分成分,于是尽管描写出的品质中有着种种个性,卡夫卡的《城堡》是供每个人认识自己的书。卡夫卡的主人公仅被称为“K。”因而具有自传性质,这个“K。”寂寞地在生活中穿行。这部长篇小说以超现实之巨大的、令人惊恐的清晰性挖掘出来的是我们心中的寂寞成分。可是这里是一种特定的有着细微差别的寂寞(这种细微差别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在安静的时刻会感到它向表面浮升)。K.全然是个有着良好愿望的人,他不希望寂寞,对寂寞无自豪感;相反,寂寞是无可奈何地逼上来的,因为从内心出发,他很愿意成为人类社会中活跃的一员,愿意通过正当的方式方法同人们一起工作,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他寻找着一种有用的职业,想要结婚,建立家庭。但这一切皆告失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围绕着K.的冰冷的与世隔绝不是偶然现象。同样并非偶然的是:在K.争取到一住处的那个村庄里,那些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与他之间隔绝着,他在寻找联系的努力中碰到的农民家庭恰恰是受到其他人蔑视的。但是K.为何不能与当地人融合之谜得不到解答。他是陌生人——他闯入的村庄是以不信赖眼光看待陌生人的。话说到此便为止了。人们很快就感觉到:这是人类普遍的陌生感,只不过在此具体化为某一个特殊的事例罢了。“在此谁也不能成为别人的同伴。”在这具体化上还可以再继续向前迈一步。这是犹太人独特的感觉,他们想要在陌生的环境中扎根,用尽心灵的全部力量,去接近陌生的人们,完全变成与他们一样的人——但这种融合终是没有成功。 “犹太人”这个词在《城堡》中没有出现。但显而易见,卡夫卡从他的犹太心灵出发,通过这么一个朴素的小说就今日犹太民族的整体处境所说的话超过了一百篇学术论文可以告诉我仔1的内容。专门的犹太民族的阐释与人举普遍的阐释是手挽着手的,不存在一个排斥另一个或干扰另一个时间领。关于普遍的宗教阐释.我在为《城堡》出书写的跋中作了尝试。铁国指出反映长篇小说与犹太人命运的关系的几点。 同农民的第一次相会就已具典型特征的了。K.在这个陌生的村子里迷失了方向。他累了。看见了一个老农民。“我可以到您那儿去待一会儿吗?”K.问。这个农民说了句含混不清的话。K.马上就将此看成是邀请,便走进了小屋。后来显示出,这个让他进去的人是低能的。犹太人在其各散居地赖以建立其“居住权”的奇怪的法律条款使人想起与K.所接受的那种半带偶然的‘宽容”是那样相似。几页前的描述也完全一样。K.询问那相当不友好的教师,他是否可以登门拜访。教师的回答:“我住在斯瓦能街rou店亭。”作者评注:“这句话的性质更多的是给个地址,而不是邀请。”K.却说:“好的,我会来的。”在这个小小的前奏中便可以发现“各民族”静静地拒绝、而犹太人不得不堆笑脸、巴结、甚至露骨奉迎的场面,这些是以一种令人震惊的客观的忧郁描写的(这是卡夫卡风格的独特处之一,从客观中涌出,而非出自主观强行的忧郁。)。 往下读,在小屋里马上便显示出来,在场者视K.为完全不受欢迎的,他打扰了他们非常具私人性质的家庭劳动(擦地板、洗衣服、喂奶)。他们无可奈何地同意他在那里稍睡一会儿。然后他被请了出去。一个“沉默寡言、缓缓思索的人,身体宽大,脸也宽大”朝他走来“您不能留在这里。”犹太人并非总是被不客气地或故意作难地赶出去的。事情往往是符合一种自然规律的,没有激情、呆板生硬地发生的。“我们不需要客人。”K.声明,他是接受邀请来的,他本该在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职位,一个土地丈量员的职位。这一邀请是否真实,或是否是K.自己臆造的,这个问题是整个长篇小说围着转的中心——在此也很容易感觉到其与犹太人问题的并行性。在开头这一章中,这个民族的这个朴素的人给了暂时性的答复:“(人们是否需要您)…这我不知道。假如说人们叫您来,那么他们也许需要您,这显然是个例外。但是我们,我们小老百姓,总是照老规矩办。您别见怪。”K.还想迅速与房间里的一位姑娘交谈几句,但“K.的右边和左边已经各站了一个男人,被他们一言不发地用全力架了出去,仿佛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使他明白似的。那老头儿不 知为什么乐了,拍着手。连那洗衣服的女入也为突然嘈声鼎沸的孩子们而笑了起来。”这个场面,永恒的犹太人命运,看上去就像是“别动,犹太人将被烧死”这句话的非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