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1科考:是满1851之远东风云 (第2/3页)
好都有人敢裱起来挂自己客厅里。所以很多大人家里都收藏了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看?自然是没人看的。 但那销路比魏源好太多了,徐继畲也可以算是有名气,写卫生纸都大卖的当红作家了。 所以叶公子托了福州的一个缙绅,很快就买到了某人家中的藏书《瀛环志略》。 叶公子没有直接求徐继畲,也是担心这用书赎回自己老父尸体的事情太过骇人听闻,而且老父毕竟丢了广州,要是这位大人平日里和老父有瓜葛,直接去求,弄不好就给咸丰打小报告了,不如这样悄无声息的悄悄的搞到书,悄悄的把老父尸体弄出广州。 尽管叶公子这么小心,但这事最后还是闹腾大了,因为他压根想不到赵阔会拿这两套书干什么。 赵阔竟然用这两套书的修改版本进行了海宋的第一次科考。 对这个时代,赵阔很明白,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当时人眼里自己也是个野蛮人:他不怎么会繁体,不怎么会在没有任何标点符号的文件上断句;基本上等于不会用毛笔写字,有时候为了快和字迹让手下看清楚,不得不用毛笔杆蘸墨水写文件,这些都是他的大笑话,连他手下都毫无羞耻的称:“俺家将军圣经了解很多,但其他方面是个粗人。” 以他这种在这个时代粗人的文化水平,组织科考? 用什么教材?四书五经八股文他自己根本就看不懂,看懂了也不能用,因为儒家精英几乎全是他的死敌。 就算《马克思主义》也没听说过有文言文版的啊。 你如果在这个时代让大姑娘穿比基尼,那人家肯定是要抱着石头往海里跳的,奇耻大辱啊。 要切入相差百年的文明,总得找交集上手吧? 狗急跳墙之下,赵阔只能使用后世知道了的两部:“号称开眼看世界”的经典作为科考指定教材,反正都是清末文人写的,都是经典的文言文,学学地理了解了解世界总可以吧。 和自己知识交集越多,起码能了解下天下大势,自己不就越安全嘛。 因此这个黑老大打算搞来这两部鼎鼎大名的奇书,用来科考,收买读书人中的“败类”——90%的文盲之下,识字就是生产力啊,就是文明啊。 赵阔拿到书很高兴,但拿回去一看,大吃一惊,大叫道:“我就知道老子高估这群鸟人了!” 以现代人的知识水平来看,这两套书可谓谬误百出,这还是其次,就在主题上,也存在致命矛盾。 比如魏源那哥们虽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言,但书里到处是“不用师夷长技也可制夷”的桥段。 他提出了用越南的大木栅竖在江上抵抗西洋军舰,提出用火船烧灭英国舰队等等。赵阔翻了翻哀叹:如果这些三国时候的鸟法管用,满清还至于被抽脸吗? 此外还有很多荒诞不堪的叙述。 赵阔不得不决定下大力气删改这两套东西。 他召集来他收拢的十几个儒家败类,让他们给他断句,告诉他大概的意思,合乎自己意思的就留,不合的就改掉,比较扯淡的直接撕下来在火盆里烧了,这几个月忙得就是删改这两套书,把书弄薄了,弄通俗易懂了,然后马上刊印,以成本赔本价发行。 《海国图志-赵阔编》是海宋继《圣经》之后的第二套刊印的书,可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毕竟哪个国家也不可能领着一群文盲搞好啊。 卷子也是赵阔自己亲自出的,大体题型就是几道地理简答题,和一个论述题。 难度嘛,大约相当于后世小学水平。 “请简单说说英国。”“请说说法国。”“请联系圣经说说人人平等。”“为什么清妖打不过洋人?” 就这水平! 赵阔坚信只要有人认真看过他编的的小册子,傻子都能考满分。 尽管如此,但是海宋第一次科考可谓惨淡收场,和他的老波ss太平天国的第一次开科考试一个下场。 几十万人的城市,就一百多个读书人败类过来考试。 “来来来,让我看看我的战绩。”马厩棚一样的考场,海宋皇帝就巴巴的等在收卷的房子里,急不迭的翻开这些也许会成为他得力干将的识字人的考卷,墨迹都没干呢。 但看了没几份,赵阔的脸色就白了,暗想:“这份是什么水平啊?字体都歪歪扭扭的,我这都认出错别字来了。这份,呀,这1854年不至于就出现简体字了吧?而且就算有,你丫也不能满篇都是简体字啊!你也是穿越的!” 再翻开一份试卷,赵阔脸色变青了,这卷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