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王_第六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3/6页)

拼命地跑。一个男人已经气喘吁吁地放弃了,那个跌倒在地上的男人,恼羞成怒,紧追不舍,手里拔出了尖刀。

    她不留神跑到一条死弄堂,没有地方可逃跑或躲藏,男人得意地大笑,端着刀直逼过来。

    她突然站定,回过身来,发狠地狂叫,脸孔扭曲,像一头狼。已经追上来的男人看着她,停住了脚,觉得这个女人可能是个疯子。这个地方快接近闹市区,对一个大喊大叫的女人,好像讨不到什么便宜。男人摇摇头,懊丧地走开了。

    她瘫坐在地上,精疲力竭,喘着粗气,过了好一阵才恢复过来。她扶着墙拼命站起来,走出弄堂,看着周围,走了一段,雨也停了。

    她突然认出了这条街,这里离荟玉坊就隔着一条弄堂。她一脸苦笑:自己不知不觉竟跑到这儿来了。雨水积了弄堂一地,这个上午尚早,这地方的确是没有什么人。

    她没有必要找路,几分钟后就走到了荟玉坊。那里依然挂着彩灯,上面写着姑娘的名字。她没有敲门,只是往门缝里看,里面一切依旧,二层楼三厢房的石库房,依窗而立的那个女子是个新面孔。里面有人拨弄琵琶,咿咿呀呀地唱着苏州评弹,间或夹有男人的狼笑。

    书寓招待客人的规矩:一打茶围,二听曲,三摆酒。这三步到家后,才谈得上碰和。想想,她当真只是个太起码的丫头料子。当年伤好之后不久,她被一品楼卖出去。新黛玉的确也留不了她,她们中间再也没有那个男人,她也没法重新去做丫头活,那反而会是对常爷的大不敬。

    她只有同意到荟玉坊。那里的鸨母,看她那鲜亮的模样,面孔挺动人的,就不顾她的大脚,买下了她,改名叫荷珠。她就在那儿做起了幺二。

    身价一跌,什么都跌。上海市面幺二的码洋:陪客喝茶一元,侑酒二元,留宿三元。她自知不如别的姑娘色艺双全,无奈,只得减半。但是鸨母不同意,说:“这价若变,其他小费酬金也跟着降下来,幺二堂子也是有面子的,不能坏了规矩。”

    她没办法,好不容易等到有个客人,就使出浑身解数尽快地将这个男人拖上床去,简直跟野鸡一样没有任何挑拣的权利。再没有生意,没有交足钱给鸨母,她可能真要流落街头,租个破烂亭子间做最下等的皮rou生意。她离穷途末路只有半步之遥。

    如果她不认这命,就只有退出上海。她绝不想离开上海。不是说回乡种田是下地狱,下田插秧累断腰也不见得送命,而是她无乡可回——她根本没有老家可言。惟一的办法是:下功夫做幺二。

    “荟玉坊有个新来的大脚荷珠姑娘,虽然货色粗一点,床上功夫却是一等。”这口碑传开,客人渐渐不缺,有回头客,旧人也带新人来。

    她也学会了妓女与嫖客划拳行令的特殊语言:“一对鸳鸯”“满堂红”“两枝春”“五点梅”酒气油腻味夜夜裹身。

    她对上床的男人,没有一个有任何好感。她也曾企图在他们身上寻找常力雄,没有一个人是他,没有一个有任何一点像常力雄。如果她真是喜欢床笫之事,为何现在没有任何快感?恐怕是为了银子这个目的,使她整个感觉都消失了。

    到这时,对常力雄的想念便不同以前。与他在一起的每一幅图景,散落的点点滴滴聚集起来。重新回忆,重新进入一个鲜活的生命。当他惨死后,她悲痛得一点一厘地从生命里割舍掉那些记忆。只要脑子一空下来,常力雄就在她眼前。

    随着岁月的迁移,她对常力雄的想念,越来越切心割肺地真切。

    不管到什么地步,她都不愿打出她曾是洪帮老大的相好的名声。她知道,只要她说出这个身份来,鸨母就会对她另眼相看,而且不愁没有财大气粗的客人。

    可是她没有,她卖自己的rou体,不卖自己的心。在与新黛玉斗气的时候,她曾经威胁要这样做。现在她明白,她再沦落,心里最珍贵的东西,也不能受半点玷污。没有这点东西,她在上海的生活只是行尸走rou。

    这一天,她被叫出局,坐轿子到局票指定的青苑阁。楼下是烟茶馆,楼上就是妓院,这儿是有名的野鸡窝。为什么还要远远叫她出局呢?

    原来是个苏北客商赚了一点钱,听说她的艳名,同时又叫来楼上四个咸水妹,同席摆阔充贾宝玉。

    按妓界的资格惯例,她作为幺二,不该与野鸡同席,但她觉得这种所谓的资格太无聊。只要这个商人出了叫局的钱,她就装聋作哑,含笑坐在席边。那几个野鸡,个个小脚扎得金莲窈窕,能唱能弹,还能唱几段京调,还有板有眼上腔上调。

    小月桂看了,心里实在害怕,她自己靠的是青春,一点鲜活劲。要不了五年,可能只要三年,她的小姑娘风貌,就会消失殆尽,手中这碗饭就端不成了。

    那一晚上吃饭,她担心商人有了对比,看她不起,不送她回荟玉坊,便使出浑身解数讨他欢心,仿佛对他一见钟情似的。最后席散后,商人叫了马车当护花使者。到了荟玉坊,她殷勤地端来香片茶,又烫暖了小酒,重新换一套漂亮的衣服出来。

    她尽心尽力的结果,是这个苏北商人向鸨母提出要留宿。鸨母趁机加价,最后是三十元一夜谈妥。那一夜他被她伺候得高兴,出手大方,赏给她一张十元的银票小费。

    商人对她恋恋不舍,连着住了一周,要给她赎身,但是说要到扬州办完事才能回上海,带她回家,这之前请荷珠小姐将息几日。鸨母收了好几天银票,一看有了更高的收益,便来恭喜她“做小也是有了个好归宿。”

    她眼巴巴等了三天,便有个预感:这只是男人一时兴起,他不会来给她赎身。原因倒也简单:扬州商人一样不能娶个大脚婆做偏房,那会在地方上丢尽面子。

    她对鸨母说:“姆妈,有客人我还是得见。”

    鸨母当然再乐意不过“这样也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