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最后的开始 (第2/3页)
。 可惜这个时代,美名是一个女人安身立命的本钱。坏了名声,人人都瞧不起,她也是后知后觉,才反应过来要是被妖孽之名坐实了,等到京城摇身一变成大家千金的日子…估计不那么好过! 太婆深深吸了一口气,拿出年轻时候的泼辣作风——一个出身卑贱的女人,能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出洪水,还带着双腿残废的高勿饶千里迢迢到平洲来安家落户,她的干练岂容怀疑? 一连串的大骂,把两老骂得抬不起头。 这还是二十多年来太婆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不用拐杖了,直接用拳头敲两个儿子的头。 高二太爷也还罢了,他刚刚唆使小孙女做伪证来着,心理有预兆;可怜高三太爷没头没脑也挨了一顿训,而他是最不可能卖掉高静媛的人! 太婆才不听儿子的辩解呢,就是觉得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是两个儿子平时说话做事不对,才让孩子心理不安,不然高家从来没卖过孩子的,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担忧? 骂了足足两个时辰,到了晚饭时分,高祈瑞和翁氏过来请三位长辈用饭,才打断了“太婆训子” “以后不管怎么着,咱们高家绝不能出卖儿卖女的事情!勿为,勿争,你们两个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娘当年乞讨都带着你们过来了。那时有人家要收养你们,娘说过,一家人死都要死在一块儿。不做那骨rou分离的事!” 高二太爷和高三太爷都点头应了。高祈瑞想到他父亲那时双腿残疾。全靠着太婆一个女人坚持,不然父亲没有生路,便是他自己也没机会到这世间走一遭了。心中的感念更甚。 患难时的感情,有时候比浅显的亲情来得更珍贵——至少云阳封闭已经快半年了,顾家至今没派什么人过来问候一声吧? 高祈瑞从此对太婆更是尊重孝顺。事事顺着她的心意来。太婆说胡不留是危险人物,恐怕会把高家拖累,没办法,只好请胡大夫打包走人。 但是救命之恩不可不报,他让人收拾了一处空房子,派了几个人照顾。胡大夫气的吹胡子。闷闷的住下了。 太婆又说,瘟疫的药方早一天研究出来,就是天下百姓的大福气。高祈瑞便亲自送了很多药材,为研制药方提供方便。 太婆说,女孩家总是娇养不好,一味关在闺房里写字弹琴,如同温室里的娇花经不起风吹雨打。一遇到事情除了哭什么也不会。高祈瑞认为有道理,就让高静瑛、静媛两个。跟他的亲生女儿娴儿作伴。经过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倒让姐妹三个多了几份真正的亲密——虽然她们三人性格爱好乃至生活习惯完全不同,可在瘟疫的大环境下,感受的是一样的悲伤和难过,除了彼此能取暖,还能依靠谁呢? 四月间,燕子纷纷忙着筑巢的时候,朝廷派遣的第二波使者终于到了云阳境内。当然,很有可能是胡不留研究的药方对付疫病有六成以上的把握,深入瘟疫腹地死亡率,不再是九死一生的缘故。 来人是太医院的副院判,向大人。另有一个年轻后生,名叫向清莲的,估计是院判的晚辈。她们带了二十多车的药材,可算解了燃眉之急。 胡大夫没有藏私,公开了治疗疫病的药方,鼓励大家能找到药材的,尽量先救人,不然都等他诊病之后在开药方,得耽误多少性命? 这个举动无疑是聪明的,云阳还活着的百姓,多么感激他?而其他县城的人听到有这个药方,是某大夫不愿意谋求私利公布的,谁不双掌合十为他祈祷两声? 所以向院判见到他,询问他师承来历的的时候,胡不留压根不用隐瞒,将自己胡家祖辈曾为太医,后来被凌迟处死的事情全部说了一遍,连疫病爆发之际,他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之下解刨病人的事情也一一坦白。 跟着来的年轻后生向清莲,太年轻了,听到开膛破肚,恶心不已,差点连隔夜饭也吐了,对胡大夫的印象跌落谷底。而向院判经历得更多,赞叹的看着胡不留, “你先祖的事情,我也略有耳闻。原本你立下大功,本官应当向朝廷奏报奖赏于你。可你私自解刨尸体,触犯国法,本官也不知道朝廷是奖是罚了。” 胡不留心说,老太太见多识广,说得太对了!他要是借药方敛财,当然瘟疫过后会成为赫赫有名的大富翁,可惜他的来历身份是个大问题,早晚会被人拆穿。不如舍了药方。活人无数,这么大的功德朝廷要是惩罚他,那老百姓也不会同意! 肆虐长达八个月的瘟疫到了尾声,只有少数几个病患。陆陆续续喝了胡大夫开的药方后,病情都遏制住了,有好转的迹象。 向院判和他的侄儿四处走了一遍,整理了一些资料,就准备上书朝廷的奏折了。 走到高家坡的时候,还有几个村民知道高静媛和胡大夫“狼狈为jianian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