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讲窑火千年臻于化境md (第3/3页)
就拿那盘子,翻来覆去地看,最后跟我说了一句话:"说我这技术瞬间都归了零了,不起作用了。我头一礼拜学那事,怎么到实战中不管用了?"我们在靶场上,打靶准的人多了,未必在战场上能打中敌人。实践是啊残酷的一个锻练。你必须经过这个实践,你才知道生存有多难。 收藏之路 收藏是有时尚的,中国历史上有五次收藏热,包括今天,每次收藏的时尚都发生变化。比如,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唐三彩、粉彩、单色釉等等,它都在某一个时期引领时尚,就是很多人追逐。所有的收藏这种时尚,都是当时社会气氛的综合所致。比如,近年,清代的宫廷瓷,粉彩、单色釉、珐琅彩都屡创高价。这种社会时尚是社会综合的一个表现。这个社会的气氛是包括了文化、财富以及我们的心态。我们今天就是一个刚刚恢复起来,200以来,我们现在是最富饶时期,我们是这样一个心态。所以,我们很多审美,跟乾隆时期非常接近。 在瓷器交流当中,我当然是希望更多地跟喜欢瓷器,但不懂瓷器的人交流。但是最怕碰到那半懂不懂的,过去说"半瓶子醋"。他经常以他的一知半解对付你那学富五车,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所以我觉得,喜欢文物,首先应该虚心。 辨伪 再讲讲辨伪。今天的作伪已经超过了中国历朝历代。今天的作伪技术不仅是陶瓷,其他工艺品都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今天没有一个专家能够对陶瓷做出百分之百的判断,没有了。为什么呢?是因为今天的世界科技格局的改变,信息业的发达。过去作伪最难的是得不到准确的比如珐琅彩,在民国三年它就没流出过清宫。除了皇上和贴身的太监、宫女能看到,一般人都看不到。作假的人就没见过,他怎么可能仿制成功呢?今天全世界的信息对作伪人也是共享的,不是仅对鉴定的人是共享的,对作伪的人也是共享的。作伪的人也会一级一级地攀上这个台阶,让它更趋于真实。20多年来,我看着中国陶瓷的这人作伪,或者说仿品,一步一步地走向真实,走到有的品种以rou眼几乎不能分辨。 过去有个老行家,他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早年就经营古玩。以他的经验道光官窑是没人仿的。因为民国的时候,嘉庆以后的瓷器都是送人的,你买了一个乾隆官窑,人家说,我有嘉庆盘子、道光碗送给你玩吧。甚至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还有人用这样的官窑去吃饭,就不是很当事。所以没人作伪。但改革开放以后,瓷器有了价值,国际市场有了价值,那么作伪的触角就伸到了每一个地方,包括这种过去不作伪的道光官窑。但这老先生不清楚,老先生信息是闭塞的,他没有跟市场及时沟通。当市场出现,让我看就是一目了然的假道光官窑的时候,他不能分辨。他倾他一辈子的积蓄买俩假道光碗。过去的那话叫"玩了一辈子鹰,最后被鹰啄了眼",就是这个意思。人老了,不能cao控这个事了。一般来说,人到了生理年龄,到了六七十岁以后,尽量地不要再去玩古玩。你的判断力是下降的,你的心力、智力跟你的体力同时下降。你不要认为我的经验这时候可以起作用。我老了一定不玩,我一定只看不买,防止上当。 妖怪 我经常鉴定,给朋友,在博物馆里也安排鉴定。那么,大量的人带来了一种什么样的"文物"呢?行内人称之为"妖怪"——主观臆造的"文物"。这类"文物"跟谁都不贴边,拿来了给你看。那我们行话很容易说,说"那人又拿来一"妖怪"。"就是说这是一个臆造的文物。但往往持宝人不相信这是一个"妖怪",他认为这是一"神仙"。最爱说的话就是:你看我这个,故宫都没有。全世界哪都没有,他怎么就有了呢?这种主观臆造的"文物"往往是把不同时期的东西捏在一起,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环境,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换句话说,违背了那个时代的背景。 那么,古人怎么看待这问题呢?我们多次提到过唐英。唐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仿旧须宗雅则,肇新亦有渊源"。唐英是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古第一高手。今天我们有很多文物都是那个时候的仿品。他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即使是仿古你必须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不是你自己定的,是历史已经定好的,你不能超出这个框架;那么,即使你创新,你应该也有一个渊源的延续,你哪来。那么,大量的人那东西就没地儿来,从外星来的。那一看就是假的。 历史的法则就是历史的局限。什么时候文化一定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之内。比如,唐代的文化,它是一个张扬型的文化;宋代是一个收敛型的文化;元代是一个粗犷型的文化;明代是一个热烈型的文化;清代是一个华丽型的文化。它的大的框架是历史上已经定好的,不由我们个人的意愿而改变。所以,你不要认为,你捧着一个"妖怪"就是天大的好事。大量的人在这种"妖怪"的环境中执迷不悟。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 我在一个老板家里、办公室里全是这个东西。也很奇怪,那臆造的"文物"全上他们家去了。一进去我就想起《西游记》来了,里头全是"妖怪"。 结束语 中国陶瓷的魅力早在北宋就备受朝野关注,文人在生活中观察并发现了陶瓷之美,官方遂予以确认,并极力推广。中国美学的第一次高峰在此时迅速形成。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以及广布民间的磁州、耀州、龙泉、景德镇、吉州、建窑等窑系将陶瓷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影响后世整整1000年。 1000年来陶瓷在文人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完善。元代以后,景德镇作为瓷都声名显赫。青花、釉里红、颜色釉、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以及惟妙惟肖的仿生瓷应运而生,装点古人的生活。至此,陶瓷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须。文人赋予了它思想,工匠赋予了它生命。这个原本仅与生活相关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陶瓷无疑是中华民族最美丽的瑰宝。它包含着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勤劳,它包含着我们先人的认知和向往。 国人对陶瓷的亲近感与生俱来。时值国泰民安,收藏热再度兴起绝非偶然。传统文化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教会了国人怎样去尊重文化,善待文化。今天,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受并享受这迟来的愉悦,把美不胜收的陶瓷放在了一个历史上从未置放过的高度。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熟的体现。 我们感谢陶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