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三月蝗 (第2/9页)
振翅声越来越响,到了离地面还有几丈远的高度时,竟嗡嗡嗡地响得让人耳朵受不了了。那声音,似乎还有点儿金属的味儿,像弹拨着簧片。 一会儿,它们就像稠密的雨点儿一般,落在了芦苇上,落在了树上,落在了庄稼上。而这时,空中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现飞蝗。 孩子们在蝗雨中奔跑着,蝗虫不住地撞击着他们的面孔,使他们觉得面孔有点儿发麻。 这些土黄色*的虫子,落在泥土上,几乎与泥土一模一样。但在飞翔时,都露出一种猩红的内翅,就像空中飘满了血点儿,又像是一朵朵细小的花。它们不喊不叫,落下来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咬啮,见什么咬什么,不加任何选择。 四下里,是雨落在干草上的声音。 青铜拿了一把大扫帚,在空中胡乱地扑打着。但,蝗虫就像河水一般,打落下一片,迅捷地又有其他蝗虫补上了。青铜扑打了一阵,终于觉得自己的行为纯属徒劳,便扔掉了扫帚,瘫坐在地上。 各家人都回到了各家地边,共同拥有的那些地,再也没有人管了。人们企图保住自家的庄稼。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少,或挥动着扫帚,或挥动着衣服,加上大喊大叫,竭尽全力地轰赶着那些蝗虫。但,不久,他们就放弃了。那些蝗虫纷纷坠落,根本不在乎扫帚与衣服。成百上千只的蝗虫死了,但潮水一般的蝗虫又来了。 有人开始在蝗雨中哭泣。 大麦地的孩子们再也没有半点儿兴奋,有的,只是恐慌。他们现在甚至比大人们还要恐慌。他们怀疑这些一个劲地咬啮植物的家伙,一旦咬完了植物,就会来咬人。尽管大人们一再地告诉他们,蝗虫是不吃人的,但他们还是在暗暗地担忧着。这种担忧,来自于蝗虫的疯狂。 青铜家的人坐在地头,一个个默默不作声地看着。 蝗虫在大口大口咬啮着他们家的油菜与麦子。它们将麦叶先咬成锯齿形,然后还是咬成锯齿形。它们似乎有明确的分工,谁咬这一侧,谁咬那一侧,然后逐渐向中间汇拢,转眼间,好端端的一根叶子就消失了。它们的锯齿形的嘴边,泛着新鲜的绿汁,屁股不时地撅起,黑绿的屎,便像药丸子一般,一粒一粒地屙了出来。 葵花将下巴放在奶奶的胳膊上,很安静地看着。 庄稼在一点儿一点儿地矮下去,芦苇在一点儿一点儿地矮下去,青草在一点儿一点儿地矮下去。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地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大麦地就像在萧索的冬季里。 干校与大麦地的几十架农药喷雾器,显得毫无用处。 人们仰头去看望天空,希望能有喷洒农药的飞机出现。然而,飞机终于没有出现,也许,一开始就是一个谣传。 蝗虫离去时,就像听到了一个统一的口令,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展翅飞上天空。一时间,大麦地暗无天日,所有一切都笼罩在黑影里。个把钟头之后,慢慢在蝗群的边缘露出亮光。随着蝗群的西移,光亮的面积越来越大,直至整个大麦地都显现在阳光下。 阳光下的大麦地,只有一番令人悲伤的干净。 大麦地的大多数人家,都没有留下足够的余粮。他们算好了,米缸里的粮食正好可以吃到麦子成熟。然而现在,麦子却一粒也没有了。随着米缸里的粮食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减少,这些人家的心情也在一天一天地沉重起来。 心在发紧,发虚。 已有几户人家投靠远方的亲戚去了。也有几户人家,将老人与小孩留在家中,身体强壮一些的,到二百里外的一座水库做工去了。还有一两个人,瞒了大麦地的父老乡亲,进城捡垃圾去了。大麦地的人们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出路。 青铜一家人,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出路,他们只能像大麦地的大多数人一样,守着几乎空空荡荡的大麦地。 自从蝗虫吃尽庄稼之后,青铜家的人,总是不时地揭起米缸的盖子,看一看米缸里的米。在这些日子里,米几乎是一粒一粒地数着下锅的。青铜一边放牛,一边挖着野菜。奶奶也经常出现在田埂与河边,将可吃的野菜挖起来,放进一只柳篮里。一天到晚,纠缠着爸爸mama心思的,就是粮食。他们去水田里去采未被采尽的茨菰与荸荠,他们把头年的糠反复放在风中吹扬,从中再找得一些米粒。 天气越来越热,白天越来越长。太阳将人们的根根汗毛孔烘开,不住地耗散着热量,而从早到晚的这段时间,长得似乎永远走不完似的。一家子人都希望天能早点黑下来,黑下来可以上床睡觉,就能断了想吃东西的念头。 大河那边的干校,人在不断地换班,一些人走了,一些人又来了。当年与爸爸一起来干校的叔叔、阿姨,只有很少几个还在这里。他们没有忘记葵花,在自己的粮食也很紧张的情况下,还是给青铜家送来了一袋米。 这一袋米,太宝贵了。mama望着这一袋米,眼泪都下来了。她将葵花叫过来:“快谢谢叔叔阿姨。” “谢谢叔叔阿姨。”葵花牵着mama的衣角说。 送米来的叔叔阿姨对mama说:“是我们要谢谢你,谢谢你们一家子。” 不久,这几个叔叔阿姨也回城了。有消息说,整个干校的人,都可能要离开这里。 有时,葵花会站到大河边上,朝干校那边眺望一阵。她觉得,干校那边的红瓦已经不像早先那么鲜亮了,也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显得有点儿冷清。野草正在干校的四周蔓延着。她觉得它离她越来越远了。 在青铜家几乎就要断炊时,干校的人全部撤了。从此,一大片房子,就都寂寞地遗落在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里。 青铜家的米缸里,最后一粒米也吃完了。 大麦地,还有几户人家,也已山穷水尽。 都说,送救济粮的粮船就要到了。可是,总不见粮船的影子。受灾面积大概太大了,一时调拨不来粮食。大麦地可能还得煎熬一阵子。但大麦地的人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看到粮船。他们会不时地跑到河边上来张望。那是一条希望的大河,清澈的流水一如从前,在阳光下欢乐地流淌。 这一天,青铜肩上扛着铁锹,手中牵着牛,葵花挎着篮子骑在牛背上,向芦荡出发了。 他们要进入芦荡深处,挖一篮又嫩又甜的芦根。 青铜知道,越是往芦荡深处走,挖出的芦根就越嫩越甜。 被蝗虫咬去叶子的芦苇,早在雨水与阳光下,又长出了新叶。看着眼前茂密的芦苇,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遭过蝗灾。 葵花骑在牛背上,看到芦苇在风中起伏不平地涌动着,看到芦苇中间,这儿一处,那儿一处的水泊。水泊或大或小,在阳光下,反射着水银一般的亮光。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