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这是我死的天下有敌子 (第3/14页)
他们都觉得自己空负一身好本领,还不够出名。 在名声上,他们甚至拍马都赶不上罗老幺! 他们一定要成名。 ——成了名,还怕没有利? 故尔,不只为了报仇,他们都必杀戚少商。 谁能一剑杀了戚少商,不仅是一划功成,还是一剑发财! 想发财没那么容易。 你去赌场看看便知道,这是世界上最易发财的地方,不过,有几人是赢的?连六分之一也没有!就算有,也一定得输回去,除非是小赌怡情的——那就不算也没资格是真正的赌徒了。 杀人也是一样。 杀人者死——有时候,杀不死人自己也得死。 温火滚已火似的guntang了起来。 他已给战志烧痛。 他的剑简直在饥渴。 他的斗志似焚烧着整个街头。 事实上,街头正在燃烧。 一顶轿子已烧成了火球,由于气温太高,风助火势,火焰已燃着了街边几处贩摊的篷帐,花刺刺地燃烧了起来,火势甚为凶猛。 还有两顶轿子停在街心,一顶已给砸得七零八落,破破烂烂! 都是这些该死的轿子! 轿子急共有三顶,据他所得到的情报:其中两项,里边坐的是杨无邪和威少商! 戚少商该杀;可杨无邪也一样该死! ——孙忆旧、余厌倦、吴奋斗之所以死得不明不白,除了是戚少商动的手,还一定是扬无邪献的计。 谁叫杨无邪是军师! 在温火滚的心中,但凡是军师的都该死! 因为“军师”这种“物体”不必动手,不用刀枪;只以计谋害人、杀人,对温火滚而言,那决非英雄,也不是好汉所为! ——以诡计害人的都该杀!谁都知道,若没有杨无邪的帮助.戚少商自苏梦枕死后,王小石逃亡之后,他在“金风细雨楼”的位置决不会坐得这么稳,这一般实,这样久! 奇怪的是,戚少商却一直能与杨无邪和睦共处,互为支援,——这大概是威少商一直都勇于、敢于、乃至善于运用智者谋略家之故吧?当日,他在“连云寨”也十分重用“赛诸葛”阮明正,便是一例。 故尔,要杀戚少商,得先说杨无邪! 最好,两个都在一并儿杀!温火滚、梁伤心、何难过收到的讯息是: 今天,金风细雨楼所出动的高层人物,将包括了戚少商、杨无邪和孙鱼。 顶多,是“黑组”的张炭带人马护送。 他们正好将这些“风雨楼”目下的主脑人一网打尽。 大格杀!他们一早已埋伏在街口、街心、街边! 他们在等。 在忍。 他们终于等到了: 三项轿子,垂帘分别是黄、绿、白三色,还有二十余名“风雨楼”的精英。 ——这三顶轿子,大概就是分别由戚少商、孙鱼,杨无邪乘坐的吧? 他们三人虽然谁也没弄清楚,到底是哪一个人乘坐哪一页轿子,但总之一慨打杀就是了。 于是他们不再等。 不必再忍。 他们一听到那一声好似雷声一般的鼓声,他们马上就拔剑、动手、狙击、杀人! 3.灼热 这雷声很怪。 它不是来自天上,起自苍穹,而似是从地底、墙内、屋里、檐上传来。 ——鼓声一样的雷声! 它似是石磐敲响在皮革上,又似是裹鼓撞在黄钟上,亦似极原始的石凿和木捶互击时所发出来轰轰的声响。 有力而难听。 古怪兼诡异。 此声一响,狙袭即起! 那原是约好了的暗号。 出现在街心的轿子有三顶,这使得温、何、梁三人都大出意料之外。 他们分别躲在三个不同的地方: 三个一点也不隐蔽的所在。 ——有时,对一个狙击者而言,躲得太安全、太隐蔽,反而会使自己失却了斗志,减低了杀意,甚至久而久之,连面对奋战的勇气都会荡然无存。 太幸运令人松弛。 太安逸使人疏懒。 所以温火滚、何难过、梁伤心所选择的伏击方式是: 面对。 ——面对面! 是以,他们二个乔装成贩卖脂粉的狼客,摇着博狼鼓直着嗓子在街边叫卖(何难过);一个打扮成云游头陀,正蹲在街头叫了大碗川辣面,吃得热乎热乎的头上冒汗发上冒烟(温火滚);一个却在街旁扫落叶,一扫把一扫把的扫,专注得像是在数银票(梁伤心)。 当然,扫落叶。卖脂粉和吃面都只是各种的掩饰,他们真正的事业是:做人,而现在的职业是: 杀人。 杀人! ——暗号一起就动手。 这是罗老幺的吩咐。 ——杀死戚少商和在“金风细雨搂”里“说得起话的人” 所以他们立即行动攻击、拔剑杀敌! ——就像他们跟三顶轿子内的人有不共戴天之仇! 不过,尽管他们攻击同时、同心、同意,也同样勇悍、狠辣、歹毒,但三顶轿子的出现,仍大出他们意料之外! 三顶轿子:如果说,一顶是戚少商乘坐的,另两顶轿了里坐的是谁?如果另一顶里边坐着的是杨无邪,那么,还有一顶呢? 到底戚少商坐哪一顶轿子?黄?绿?还是白?杨无邪呢?第三顶轿子里乘坐的又是谁? 他们已不暇细虑。 时机一逝不夏还。 他们只好当机立断,马上发动攻击。 他们虽来不及交换意见(甚至眼色),但不约而同,都选择了白色轿子发动了全面的攻击。 他们不知戚少商乘坐的是哪一顶轿子,但既然攻袭的号令已发出,他们就只有先针对一顶作攻歼战再说。 他们都选了白色轿子,原因很简单: 一,风闻戚少商是喜欢白色的。他有洁癖,甚至就算在杀人格斗时也极不愿弄污他身上穿着的白衣衫袍。他喜欢白色。他爱白。 二,绿轿太轻,轻若无物,而且装备未免太过齐全——那只像是残废人才会乘坐的轿子,像戚少商这种绝不怠情,也不允自己疏懒的一帮之主、一派之首,应该不屑于坐在这种轿了里。 三,黄轿太重,重如千钧。抬轿的人非常吃力——与其说里而是坐着人,不如说里边是物(石头、木头之类的)或庞然巨物(大象、犀牛什么的),较为妥切。 所以,他们都认定了一个目标: 认准了一顶轿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