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 (第1/4页)
第九章 失心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 嘉靖四十四年春三月,岁次乙丑。 自去岁深秋,燕姝大病一场后,人更清瘦。她仍迎妈祖,仍为信众解惑,但露面的时间愈来愈少,想取得她亲制的绢袋香膏,也不似从前容易了。 这个月官场盛谈的是严世蕃及罗龙文在北京遭斩首之事,闽人又不免提起风里观音的功绩,连带的想到李迟风。 李迟风的被诱捕,原本是戚家军的胜利,结果在海寇头目未送上刑台前,沿海大小船只不知打哪儿逐渐靠近,有挂倭人八幡旗的、有挂佛朗哥旗的,更有一堆不同色彩名目的,追风逐狼,吓得百姓们收拾行囊,四处避难,县太爷们阻止不了,也跟着躲人,一时之间,风声鹤唳。 在李迟风伤口将好时,原回南京寻妻的狄岸,冒着雨雪专程南下,重申徐阶之意,强迫戚继光放了抓到的人。 戚继光自然满心不甘,因为失去了戚家军大举平寇的机会。他对自己的军队极有信心,对朝廷政策却常常灰心,深觉有志不得伸之苦。 狄岸亲自cao船送李迟风出福州外海。当他上了水尽号后,几天之内,那些奇形怪状的各式船只,亦消失在冬天的荒海上,如无影的鬼魅般。 戚继光扼腕哀叹,深恨自己的英雄情结,没当场杀风狼,还延医替他疗伤,误了时机。一跨新年,种种噩运才开始,风狼悄无声息地复仇了。 他的方式也妙,并不杀人犯火,只是深夜鸣海螺,烧一两处无人的空屋衙门,纯捣蛋吓人,却让戚家军忙得人仰马翻,海岸烽烟四起,又无宁日。 燕姝变得更安静了,有时整日就坐在桌前看地图,用朱笔点着温州、长坑、赤霞、仙游、漳洲、潮州…都是风狼这几个月曾“侵扰”过的地区。 她有时整夜看,甚至能算出下一步他会出现在何处。 一旬前,她有所感,撤了所有的老妈子和丫环,自己暂回翁舅舅家,结果,燕子观在次晚就被一把大火烧掉,震惊了浦口城,妈祖宫一下子涌进害怕的香客们,谣言纷纷。 翁炳修担心自己的豪宅和一大排店铺,这甥女观音,以前是荣耀,现在则是灾难,他实在“供养”不起呀! 最后还是戚继光讲义气有魄力,将燕姝接到自己的总兵府,藏在重兵围绕的深深庭院中。 这就是她此时所站的处所,窗外巧的是也有一棵榕树,枝张根盘,一排茉莉,芬芳清雅,她则默默地发着呆。 长桌上,云纹笺有她秀逸的细字楷书,抄着三段字 陈靖姑,福建罗源人,唐天佑二年正月十五日生,母临盆时锦云覆室。自幼聪慧,精修道法,后嫁刘杞为妻。靖姑本好生济心之志,一年大旱,以怀孕之体祈雨,妖缠其身,道力过损,脱胎而亡,年二十四岁。 林默娘,福建甫田人,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生而弥月不哭,故名默娘。性至孝,得玄微秘法,医病施恩,能布席渡海救人。一年重阳节,辞家人,登湄洲高峰,焚香诵经后,得道升天,年二十八岁。 二十四和二十八,芳华正盛,人间不久留。而她王燕姝二十一岁,也一直在等待死亡,她唇边漾着一抹神秘微笑。 第三张笺是一首俞平波刚找给她的“澎湖诗”是唐朝施肩吾写的… 腥躁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 她的微笑更大,到了清灵明媚的眼底。那个学探珠的黑皮少年,也是绝不饶她,亲手要杀死她的人。 燕姝转过身,提起朱砂笔,在地图处的福州点了下去。迟风的下个目标是福州,就是她了。 匆促的脚步声恰恰响起,进来的是戚继光夫妻和王伯岩。 “燕姝妹,又有坏消息了。”戚夫人是生性爽朗,有话直说之人“总兵府今日接到李迟风的信函,他要我们交出燕姝妹,否则海寇侵犯,不再只是烧屋吹螺,而是血流成河。这…他是说话算话的狠角色,但燕姝妹如果落入他手,必凄惨无比,我们大家一定得小心计画。” “怕什么?我就是期待能和他一决生死。”戚继光愤恨的说:“我们如今第一要务,就是将燕姑娘送到安全的地方。” “不!”燕姝毫不受惊吓,手上的香囊甚至继续缝,未曾停顿“我去!李迟风要我,就把我交出去。” 三个人同时瞪大眼。 戚夫人说!“燕姝妹,你要弄清楚,那可是死路一条呀!” “我明白迟风一心要取我命,才能发泄愤恨,不再騒扰海疆。”燕姝静静的说:“我当了八年的观音,早准备好要舍身救人,若我一人死,能救闽广百姓,不是比费千军万马来征讨好吗?” “就怕你去了,也改变不了他海盗的本性。”戚继光说。 “我会让自己死得有价值的。”燕姝看着他们说:“我心意已决,你们也不要再犹豫了。” “不行!事情是我引起的,计谋是我设的,你完全无辜,我不能教你白白的去送死。”戚继光板着脸反对。 “戚大人,你怎么做都是为国,丝毫没错。这其中还有我和李迟风的私人恩怨,我认为自己该去才会去,你就顺…我们的意吧!”燕姝说。 在一旁几次插不上嘴的王伯岩终于忍不住了“威大人,我可否和燕姝单独谈谈呢?” 戚继光夫妇忧愁着脸,点点头走出去。当屋里只剩兄妹两人,王伯岩激动地说:“我不许你去!李迟风报起仇来狠毒无情,像胡宗宪和罗龙文都没好下场,我绝对不能让你进虎口,我连想都不敢想他会怎么对你,我…” “大哥,你都三十一岁,也该成家了吧?我已经托了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