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第1/4页)
第三十六章 宣帝站在寺外的平台上,神情阴郁地望着奇幽绝秀的远山诸峰,半晌不理会慧忍。想到胞妹恹恹的病态和忧怨的神情时,不觉咬牙道:“和尚!你给听着!我胞妹若因你而送命的话,朕必定先亲手杀了你命,再断灭了佛法!” 宣帝突然下诏:立即禅帝位于七岁的太子宇文阐。朝廷所有军国大事尽皆交付四大辅官和三公朝臣共同议定。 满朝文武顿然大愕!他们实在猜不出这位变幻莫测、喜怒无常的陛下,登基才一年多,又正值风华正茂,怎么突然就把江山社稷和朝国万机交与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来担当了? 众人已经知道了这位陛下怪诞乖戾的性情:他一定要做的事,劝谏不仅无用,反会遭致杀身之祸。所以,众人心怀诧异地默默遵旨。一面按例请出东宫太子、扶上御座,帝号静帝,尊宣帝为太上皇;一面小心辅佐幼主每天五更上朝,按班朝列并禀奏各样国事,然后再由文武朝臣组成的八大辅国大臣最后商议定夺。 众人哪里知道,宣帝虽将皇位传于静帝,表面上虽脱了每日早朝的辛苦,其实百官早朝奏事时,他几乎天天都躲在屏风后面悄悄听政。诸多重要军国奏疏和众臣议定后的方案,他依旧还要挨个监察审阅一番才能放心。 听政当中,宣帝发觉虽说八大辅国朝臣分别由诸王、诸臣和外戚等文武重臣组成,然而众人在议政时却是一团和气,根本没了高祖当年那种三班朝臣据理而争、人尽其言的热烈甚至激烈争辩的场面。 直到此时,宣帝才蓦然发觉:自己继位伊始便尽皆诛除齐王一党之举,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朝政失误了!他开始思悟,如果齐王、王轨等人对自己的执政果真是一种威胁的话,天纵英明的父皇高祖当年在世时,即使在弥留之际,恐怕也会找个借口替自己除掉他们了。 父皇当年容留他们,并交待孝伯万勿诛杀骨rou大臣,恐怕只有一个原因—— 最近,有几位叔王和亲腹私下多次提醒他:后父杨坚的势力过于庞大了些!眼下,杨坚四兄弟皆为掌管大周军权的高级武将。杨坚的姐夫妹夫也统是大周的将领;杨坚的五子的儿女亲家,个个皆是朝中九命一品王公大夫、柱国将军;杨坚的夫人,独孤氏七位姐妹,夫家个个俱是王公重臣,独孤氏的五位兄长也个个封侯列土。杨坚本人不独亲友众多,因一向为人和睦、仗义疏财,满朝文武中竟大多与他交好…此人一旦欲反,真可谓一呼百应! 父皇高祖当年能留住自己的敌党齐王等人,并扶持尉迟一门,难道正是为了与杨坚一党呈鼎立之势的么? 可惜,如今尉迟迥兄弟已近老迈,尉迟运又病死在任上。尉迟家势力的显然已无法和杨坚形成抗衡了。虽说他已听从叔父赵王之言,加大了皇室诸王和兄弟诸王的朝国大权,然而却并不敢把军权交与他们掌管。他们个个俱是太祖子孙,哪个手中的兵力过重,一旦将来翻云覆雨,突生篡逆之变时,只怕他人更难控制,他们也更名正言顺坐宇文氏的江山天下。 他和父皇高祖当年一样,因有宇文护十六年的擅权弑主之祸后,从此最不敢相信的便是骨rou兄弟和宗亲诸王了。 虽说他已听从叔父赵王的话,削掉了皇后之父杨坚的大后丞之职,但兵马大权眼下仍在杨坚手中,他仍旧感到有些不大放心。 其实,很多年来,敏感过人的宣帝便隐隐地感到了杨坚身上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威”气。虽说这种威气绝没有半点的飞扬跋扈,而恰恰正是他这种藏得很深的、外柔内刚的“威”气,更难让人放心。 他的感觉告诉自己,满朝文武中,只有在山寺修行多年的慧忍法师身上所蕴藏的那种气,才足以和杨坚身上外柔内刚的威气相抗衡。那是佛门**多年而得的一种“禅”气!是外刚内柔的浩然无私之气。 这正是宣帝执意要诏慧忍返俗归京、并希望由他来辅佐太子当朝理政的原因。 宣帝决定立即诏敕慧忍出山,并诏敕:拜周翰成为开府大将军之职。 慧忍接到朝廷发来的紧急诏书,不知宫中出了何事,匆匆进宫之后,方才知悉内情。慧忍思度了好一番,才缓缓奏禀:“陛下,今若使我一介功薄勋微的无名之辈,骤然位跃于三朝王公功勋之上,他人定然以为陛下只以亲疏而任人。臣之所以能看破世事,正因为臣已跳出了三界五行,是世外旁观之人。若臣身心俱入朝国,不久亦会为浮尘所蔽,使慧心天目为幻相熏迷。如此,反于陛下和朝廷不利啊。” 宣帝因见殿中并无外人,握着慧忍的手说:“御弟,其实,诏你出将入相,不独朕之心愿,更是太后和公主之意。公主至今仍是太后的一个大心病。这是其一;其二,你皇侄不过是八九岁的孩子,我这身子到底能撑多久,恐怕你比我自己还清楚。御弟若能遵旨还俗、辅佐太子,我就算天命忽倏,也能放心地侍奉先帝去了。” 说着,宣帝竟哽咽垂泪起来。 慧忍听他这话,分明有托付后事之意,一时眼睛也湿润起来:“阿弥陀佛…” 宣帝又道:“御弟,我有心遵太后懿旨,下诏御赐你和公主完婚并亲自为你们cao办婚事。如此,无论太后还是奶娘那里,也无论是你和公主,还有幼主,于家于国于忠义孝悌,都是功德无量之事。御弟,我下诏恢复佛法道场,实是为了完御弟平生之宏愿。然而,此举分明已违逆了先帝之制。御弟如今功德圆满,实在没有不回朝的道理了,望御弟莫再使我失望,也莫辜负了太后和公主才是。” 见宣帝提到复法之事,慧忍不知该以什么理由推辞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