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行篡 (第1/2页)
行篡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国之宝也。 译文 孙膑说:动用民力去作战的问题,必须仔细斟酌。斟酌的目的是为了真正选拔出有德有才的人。运用阴阳变化配合的规律,是为了聚集民众的力量去对敌。要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才能恰当地使用那里的民力。私人和公有的财物要统一安排使用。民众之中,有的人财物很多却贪生怕死,有的财物少却不怕死。只有明智的君王和贤明的人,才能正确处理,适当动用民力,使得牺牲生命的人不怨恨,被征用财物的人也不生气。。。百姓都会尽自己的力量。如果亲近的人不肯尽力,那就不可能让别人尽力了。如果征用财物过多,就会伤害民众,从而导致民众对君王不满。征用财物少。。君主就会得到全国的拥护。应该让百姓积累财物。我主张让百姓积累财物,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时间用兵作战。。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保证战争需用的民力、民财问题,这是用兵作战的基本保障。没有兵员补充,没有物资保障,任何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无法施展其才能的,这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虽老,道理却是不会改变的。这篇文章论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选拔贤德之人;二是聚集民众的力量去对敌;三是要恰当地使用民力;四是动用民力时必须大公无私,对亲、疏的人一视同仁;五是要爱护和积蓄民力。这五项都是保证战争供给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好,对战争的后续保障关系重大。我们不妨先看几个事例,再进一步分析。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初,曹cao力量并不强大,只是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招降30 多万人马之后,他又实行了两项得力举措,这才一跃而为群雄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这两条举措之一是实行屯垦,他选出黄巾降兵中的精锐,组成著名的“青州兵”,而让其余的军兵都去从事农垦,这样一来,他很快就既有精兵,又有充足的粮草,实力大增。举措之二是在兖州招贤纳士。他很快就招募到一大批得力谋士和勇猛战将。先是荀彧叔侄二人来投奔曹cao,一席谈话,曹cao大喜,封荀彧为行军司马,封荀彧的侄子荀攸为行军教授。荀彧又推荐兖州贤士东阿人程昱,曹cao当即派人去礼聘。程昱见了曹cao当即推荐荀彧的同乡贤士郭嘉,郭嘉再荐汉光武帝的嫡系子孙刘晔,刘晔又推荐了昌邑人满宠和武城人吕虔,满、吕二人又共同推荐平邱人毛彧。就这样,曹cao一下子得到了八名很有才能的谋士,真可谓一下子就人才济济,智囊满堂。这些人后来都尽力地辅佐曹cao,为曹cao称霸半个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曹cao招贤纳士的消息传出,不但谋士前来,猛将也来。巨平人于禁带数百军兵来了,曹cao任命其为点军司马。陈留人典韦来了,此人后来舍命救过曹cao的性命。 不单曹cao注意招贤纳士,孙权和刘备也是如此。孙权和鲁肃抵足而眠,夜谈治国方略,可说是一段佳话;而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更是千古流传的美谈。正因为曹cao、孙权和刘备都能注意招贤纳士,爱惜人才,重用贤能,所以他们才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中崛起,很快超过原本比他们力量强大得多的袁绍、袁术等诸路豪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从他们的兴起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用兵取胜、富国强兵之中,选用贤能是第一位的要务,有了贤德之人辅佐,才能达成聚集民力、正确使用民力等项工作,才能“兵之久也”在这三国中,蜀汉又体现得更为明显,刘备之所以能结束四处亡命、寄人篱下的处境,不但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而且取得西川作为根本,进而治理好西川,达到了可以和三国最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