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2/5页)
胡小平朝晓敏眨眨眼,替晓阳挽起手袋,开门,把她请出门去,名记者有名记者的办法。 半晌他上来,边吐舌头边说:“晓阳还是坚决要我搬走。” 晓敏看他一眼,两人都是我行我素高手、当初也就是这点最投机。胡小平拾起适才话题“有人记得,范里是跟随大使馆人员同来。” 大使馆的车,大使馆的人。 晓敏沉吟。 “后天上午十点钟是大日子,电视台将现场直播辩论会。” 晓敏问:“预计会有火爆场面出现?” 胡小平答;“你看过六十分历时事摘录节目澳洲排华者与黄震遐博士的对答吧。” 晓敏微笑,黄博士怒责那个白人是天地间的渣滓。 “我们可能也会那么激动。” 可能还会扔椅子麦克风。 晓敏有点紧张。 胡小平安慰她“不用怕,上次北上探访学运、情况惊险百倍。” “你会否有朝一日安顿下来成家立室?”晓敏吁口气。 “试想想,晓敏、等了廿多年,总算给我们碰到大时代来临,可见的可写的,比往时多了百倍千倍,若不参予采访,岂非是最大损失。”胡小平兴奋得很。 晓敏不语。 “晓敏,你也是执笔的人.请把这些都用笔记录下来,或用小说的形式,或用报告的形式,但一定要把这些转变的细节一一写下,不要再去捕捉春花秋月与现代生活不相干的故事了。” 晓敏笑“我的一枝笔哪能同你那枝比。” “是不能比.一致认为你笔法比我的温和客观。” “谢谢你。” “写完寄到香港之声来。”胡小平握住晓敏手。 晓教低下头,胡小平遭了迷惑,这个人是决不会离开今时今日的香港的了。 他站在前线,她退在后方、还有什么机会。 小平奇问:“你笑什么?” “我在笑吗。”晓敏摸摸自己的咀角,是的、是在笑。最最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时候,人人都会作这种苦笑。 只听得小平问:“有没有地方吃宵夜?” “少爷,早都睡下了。” 这也许也是他不愿移民的原因。 早上三四点,看完大样,伸个懒腰打个呵欠,懒洋洋去吃宵夜,广东大牌档上的明火白粥与牛俐酥、潮州夜店里的卤水鹅与冻蟹,多么滋味。 吃饱了回家仆在床上睡到第二天十点半,才又有充沛的精力应付新的工作。 “没有宵夜?”胡小平掐住自己的脖子“I'MDOOMED”他看上去是真正的烦恼。 “你还是回香港去吧。” “不要叫我回香港,是贵国联邦政府批准我前来此地,你要发表意见,请到大会堂理论,请与它府对话。” 看样子,到了研讨会,他也会代表新移民说出这番话。 那夜晓敏睡得不好,辗转反侧。 清晨起来斟水喝,看到胡小平简直滚在长沙发上,只穿着内衣裤,熟睡。 她过去用脚踢他,他睁开眼睛,朦胧地看着晨曦中秀丽的晓敏,他何尝不想与她卿卿我我,奈何对他来说、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他用毯子蒙着头“别吵我。” 太阳缓缓升起,初夏早晨之美,颇难以笔墨形容。 盎利沙河上运送木材的船只缓缓开动,河对岸是郁葱、参天的针叶树,晓敏每次看到窗外这个北国标准景色,便想起中国东北的松花江。 只是晓敏从来没有到过东北三省,她的大舅舅住在鞍山,她的表兄住在天津,她却未曾去探访过他们。 晓敏呆一会儿,呼吸新鲜空气,终于回到厨房,把一条蒜茸面包放进烤箱,接着做了蒸馏咖啡。 这两种香味加在一起,足以令佛跳墙,睡仙胡小平在长沙发上辗转反恻,终于呻吟着起来梳洗。 他怔怔地看着晓敏,半晌说:“既然我们不能结婚,我一辈子不会再婚。” 晓敏嗤一声笑出来。 她有一个女同学、与男友分手时,男友也这么说,结果那位先生五个月内便结了婚,再过七个月,养下一对孪生子,人前人后,不知表现得有多高兴。 晓敏拍拍小平手:“只是面包咖啡而已,不必以身相报。” 电话钤骤然晌起来,找的是胡小平。 胡小平才听了两句,便急道:“马上赶到。”转头同晓敏说:“你也一起来。”一手抓紧照相机。 两人急急奔下楼开车出发。 “市政府大会堂。”小平指挥如意。 晓敏把车子一枝箭般驶出去,她一直是胡小平的好伙伴。 到达大会堂附近,看见门口已经聚集了上百个群众,有人拉开巨型横额,上面写着“请语居民拯救温哥华”一个白裔男子拿看扩音器,大声广播。 他呼叫:“我们并无种族歧视成分,希望政府立例禁止非加国居民购买楼宇,缓和加国居民不满情绪,解决加国房屋问题。” 晓敏全神贯注。 在这个时候,一架闪亮的血红色跑车驶过来,晓敏连忙扔下正在拍照的胡小平,奔到对面马路去。 车内正是顾跷阳。 晓敏伏下去对jiejie说:“车子太招摇了,怕会成为目标,把它驶到停车场去。” 晓阳本想抗议,想一想,深觉meimei的话有理,点点头,驶走车子。 “你也来了。”有人在她身后说。 晓敏一转身,看见郭剑波。 小冰说:“范裹在那边。” 晓敏点点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