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梨花_第03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3章 (第2/6页)

影羞怯了:“谁要咱哩!”

    母亲说:“咋了?你又不瘸又不瞎!不去干那缺德丧良的事,小本小利的生意,好好经营,也能过得挺美,就说不上个好闺女?”

    牛旦又不吱声了。

    母亲说:“哼,你心说,谁让你当妈的把我生在一帮子盗墓贼里头呢?”

    牛旦瓮声瓮气地回道:“我可没那么说。”

    铁梨花:“咱搬到董村之前,肯定有人告诉过你,你姥爷是个最好的盗墓贼,你妈也当过这地底下的铁娘娘,是不是?”

    牛旦不言语。他这会儿没话就是默认。

    母亲说她去给他取干净的换洗衣裳。到了厨房门口,她又站住说:“你以为我这几天心里闲着呢,以后你跟栓儿再合计什么勾当,趁早别瞒我——昨夜里你啥时走的,穿的啥鞋走的,我全知道。”

    天麻亮时,铁梨花把笼子里的鸡放了出来。她见儿子已穿上了衣服,把洗澡水舀在桶里,提着桶从厨房出来,他正要当院泼去,母亲阻止了他,从他手里接过桶往猪圈走。她要用这水刷一下猪圈。牛旦赶上去几步,从她手里夺过桶,泼到猪圈的地上。两只还没睡醒的猪不高兴地吵闹起来。

    “妈?…”

    “嗯?”

    “您别担心。我也就敲这一回疙瘩。”

    “敲了头一回,就有第二回。”

    “我跟你起誓…”

    “行了。我就这么告诉你吧,掘墓这事上瘾。一染上,就难戒。妈把你和栓儿母子带到董村落户,就是想让你躲开那些人。那年你才十一,偷了我的洛阳铲,把我吓坏了,怕咱家的贼根再也断不了,那之前,我以为你不知道妈靠啥本事养活你。”

    “我八岁就知道了…”

    铁梨花把烟杆在鞋底上敲敲,烟锅的烟灰被磕出来。“那些嚼舌根子的,还嚼了些啥?”

    “多啦。说您年轻的时候跟赵司令…那时是赵旅长…就是赵元庚…”

    “放屁。”

    母亲的脸冷冷淡淡。她最让人惧怕的表情就是没表情。

    “我没信。”牛旦马上说。

    “你为啥不信?”母亲又有表情了,好奇而诡秘,眼睛像小女子。

    “我会信?谁会搁着司令夫人不做,荣华富贵不要,做敲疙瘩的,图的啥呢?”

    母亲又淡淡的了。儿子不知哪里说错了。母亲对他来说太神秘、太难揣测了。

    “孩子,你可不敢干那事。”

    他知道“那事”是什么。他不说话,望着满地踱步寻食拉屎、自得其乐地咕咕叫的鸡们。

    “你是妈的性命,知道不?妈恨敲疾瘩这行恨得牙疼,可当时为了能养活你,妈还是干了这行当。妈怕报应。报应到我自个儿头上,也就死我一个,报应到你,那就是两条命——妈也活不成了。你看干这行的有几个活得长的?栓儿爸暴死,栓儿妈那么强健个女人,都洗手不干了,搬到这几十里外的董村,还是病死了。”

    “公路上天天打枪打炮,日本鬼子的兵车天天过,不敲疙瘩,就活得长?”

    “你得答应我——再不敲疙瘩!”

    “妈,就让我敲这一回。”

    铁梨花看了儿子好一会儿。然后她转身拾起一把小锹,把一滩滩鸡粪铲起,装进个簸箕。她会用这些粪上菜地。

    “我找着那个鸳鸯枕就洗手不干。”牛旦说。

    “你找不着。”

    又是这个鸳鸯枕。她父亲也找它找得那么苦。它是敲疙瘩的人的一个志向。从她在盗墓人圈里呼风唤雨的年代,就听人说到这个宋代皇妃用过的镂空薰香瓷枕。谁也不知是否确有其物,但黑市上总有人出天价收购它。

    “真找不着,我和栓儿哥也就死心了。”牛旦说。

    七月十五的大集市很拥挤。从前线撤退的国民党伤兵驻了大半个镇子。在穿草鞋、麻鞋的庄户人腿脚之间,添出许多架木拐的腿脚来。

    这些架着木拐的腿脚渐渐往集市中间聚拢,围在一个代写书信的摊子周围。

    伤兵们传说那个代写书信的女先生又年轻又可人,都过来把她当一景看。这时他们不远不近地站在边上,听那小姑娘为一个老太太解说她孙子的来信。

    “他信上说呀…他教那日本婆说‘早安’就是‘王八蛋’,那日本婆见谁都跟人说‘王八蛋’…”姑娘自己忍不住,捂着嘴乐了。

    老太太一面用袖口擦眼泪,一面笑着说:“这个坏小子!…这信是啥时候写的?”

    “今年三月。”

    老太太:“怎么一封信在路上走那么多日子?”

    姑娘说:“这不算慢!上回我给人念的一封信,在路上走了八个月!”

    伤兵们看着十七八的小姑娘编一对辫子,脸蛋称不上个美人儿,却是甜甜的,温暖的,不知哪儿透着一股不俗。她穿一件白底子蓝细条的衫子,胳膊肘打了补丁,肩上也打了补丁。说明她又写字又扛农活,兼文兼武哩。

    一个中年军人挤到人前,从怀里摸出个手巾包,里面包着几封信。其实他是能识几个字的,这些信也都读过;他只是想让这个小姑娘再读一遍给他听。

    有人招呼说:“他梨花嫂子来了?”

    “赶集呀?”梨花也招呼道。

    这声沉稳的、低音调的女声使小姑娘抬起头——看了铁梨花一眼。低下头,又抬起,看了第二眼,掩饰不住满心的好奇,好像是说,这位婶子的面容和打扮跟这个乡土小镇好不合宜呀。

    “婶子要写信?”姑娘问。

    “你先给这位老总读信吧,”她笑笑说。

    姑娘在给中年军人读信的时候,铁梨花始终盯着姑娘头顶的招牌。上面那“家书抵万金”几个字笔画如刀刻斧凿,朴拙却气魄很大。这就是这一代读书人崇尚的“魏碑”能把魏碑写这么好,功夫和境界缺一不可。

    “闺女,你叫什么名字?”铁梨花问。

    “您就叫我凤儿吧。”姑娘答道。

    铁梨花心里一动:又是一个凤儿!但马上她又想,多少人望女成凤?叫凤儿的女子太多了。这个凤儿不知会是什么命。天下凤儿又有几个有“凤”的命运?读完了信,她被铁梨花打量得不自在了。

    “婶子您有事儿?”

    “想让你写副对子,可这时又不过年。”铁梨花的话让周围人笑了。“闺女,你这字写得真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