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_第九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 (第2/4页)



    “省里要的?”

    “也不是。我觉得搞这样一个调查统计,对我们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

    顾荣表示知道地微微颔首,继续翻看报告。淡淡的阴云渐渐笼罩住他的脸。这里有不少案件都是上上下下转了多少圈,有些案件就和他这个县委副书记直接有关。例如,在典型案例中,有一案是这样的:

    关于陈村中学退休教师魏祯的问题

    案件简况:魏祯,男,六十五岁,原国民党起义中校,五十年代初,错误地在“私房改造”中将其三间并未出租、收租的房子没收。魏在前年退休后,提出此问题,并表示他并不要求归还和赔偿三间房子,只希望能适当解决他退休后的居住问题。两年来,他曾为此找不同单位反映问题,来信来访多达七十七次,有关领导包括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也多次批示过,至今不得解决。

    前后批示情况

    1981年1月10日:(常委接待日)魏祯来访,并带有书面上访材料。顾荣同志批示:“请转文教局研究。”

    1981年1月25日:文教局报告:“此人历史上是否系国民党起义人员不详,需了解。”

    1981年2月13日:顾荣同志批示文教局报告:“阅”

    1981年2月20日:(常委接待日)魏又来访,并带有书面材料。冯耀祖同志批示:“此事顾荣同志可能已做过批示,请按顾荣同志批示办。”

    1981年3月2日:信访站将魏的两次上访材料连同冯耀祖同志的批示送呈顾荣同志。

    1981年3月5日:顾荣同志批示:“转文教局。魏是否国民党起义人员?”

    1981年4月9日:文教局报告:“关于魏的历史情况,我们没有确凿材料,难以确定,是否请统战部帮助查证一下?”

    1981年4月25日:顾荣同志批示文教局报告:“请转统战部,把魏的历史情况尽快落实一下。”

    1981年5月9日:统战部报告:“魏系国民党起义人员,中校。确凿无误。”

    1981年5月25日:顾荣同志批示统战部报告:“请转文教局。魏的历史问题已落实。其提出的住房等问题似宜尽快妥善解决。”

    1981年6月7日:文教局报告:“可以考虑给魏适当的盖房费。但文教上没有这笔钱。是否请统战部予以解决?”

    1981年6月18日:顾荣同志批示:“转统战部,考虑按政策拟一个解决办法。”

    1981年6月20日:信访站再次把魏的问题书面汇报顾荣同志,请示如何解决。顾荣同志批示:“已转告统战部考虑解决,请转告本人找统战部联系。”

    1981年7月13日:统战部报告:“此项费用似难解决。应该由民政部解决好一些。”

    1981年7月20日:(常委接待日)魏又上访,顾荣同志接待。魏:“我的问题还没解决。”顾荣同志:“具体问题找统战部联系吧。”魏:“我找过他们,他们让我找民政部。”顾荣同志:“好,我再了解一下。”

    1981年7月23日:顾荣同志批示统战部报告:“是否还应由统战部解决?此事再拖就不妥了。”

    …

    为什么批了还解决不了的原因分析

    此案情况比较单纯,不像某些揭发问题的案件还针对和涉及某个部门、某个领导的错误问题,但它之所以一年半时间不得解决,是因为我们上下推诿,责任不清,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对解决此案的建议

    是否考虑在县常委某同志主持下,由文教局、统战部、民政部三方面共同研究解决。

    …

    看到这里,顾荣感到了这份材料沉甸甸的分量,他觉得自己手心微微出汗了。这份材料似乎给自己画了一幅漫画,如芒刺在背。他很快地往后翻去,心中漾起一丝悻恼。这份材料使他一下子看到了李向南的厉害。他把材料合住放在茶几上,似乎例行公事似的淡然说道:“请其他常委们传阅吧。看看,总有好处。”

    “印了二十份,每个常委一份,办公室给大家都送去了。”

    顾荣略怔了一下:“那好,就这样吧。”他点了点头,准备转而谈别的事了。

    “我想,常委会上是不是讨论一下这个调查报告?”李向南征求他的意见“对今后的工作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顾荣皱着眉想了想,长辈一样用手指着他笑了:“你这个县委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啊。”他的笑甚至有些超出了他应该有的适度。

    又过了两天之后,顾荣就感到自己不那么容易保持长辈似的说笑了。李向南在一天之内亲自解决了十四个积压案件。这一次,他的分量不只是顾荣一个人掂出来了,整个县城都传开了。这尖锐地刺激了顾荣。对年轻县委书记的每一赞誉都同时是对他顾荣的针砭。人们到处议论李向南,连穿过县委大院后门回家时,都听见路上有人在谈论县委书记。他有些悻恼。

    由于克制不住这种悻恼,他更发火了。

    他脸色阴沉地在屋里背着手踱来踱去。老婆桂贞嗔责地又一次叫他吃饭时,他只是不耐烦地摆了一下手。桂贞刚要张嘴说他,见神情不对,便又轻轻拉上里屋门。

    顾荣背着手在墙上挂的中国地图前站住了。他目光一扫,便在布满江河铁路网络的粉黄灰绿的地图上寻到了古陵,两个小字,一个针尖大的蓝色圆点。小小的古陵,自己在这儿干了三十多年了,现在,自己连这么点地方都控制不住?

    不过,当坐下吃饭时,顾荣又变得和颜悦色了:“我刚才是在考虑工作。”他一边从蓝花瓷碗里夹起个油焖小红辣椒,一边笑着对桂贞解释。

    “你该和向南搞好关系。”桂贞一边给他添饭一边劝道。

    “不是挺好嘛。”

    “他才来几天,别人已经传你们有矛盾了。”

    “不要听人们在你跟前瞎叨叨,我和你说过多少次了。”

    “那小荣的事怎么样了?”桂贞解下围裙在桌旁坐下。小荣是他们唯一的儿子,因为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