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哥们儿歇了吧 (第3/4页)
势拦腰砍断了,这对其他藩镇势力形成一股巨大的震慑力,那些怀有不臣之心的藩镇再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了。他们知道,赵宋王朝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赵匡胤是一个铁腕皇帝,如果想造反,那就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谁愿意做那样的傻事呢?因此,大家都服服帖帖地归附在宋天子脚下,尽管有的不是那么心甘情愿,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除了俯首听命,还是俯首听命,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二李伏诛,藩镇归心,赵宋王朝进入了一个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的和平时期。 赵匡胤为了革除弊政,建立新制,经常微服私访,到街市坊间了解民情。一国之君,轻车简从地微服私访,实在是很不安全。身为供奉官的翟守咰当然不放心,他认为,天下初定,人心未稳,一国之君微服私访,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此,他对赵匡劝谏说:“陛下是皇帝,是万民之主,一身系于天下安危,要注意安全,不可贸然涉险。” 赵匡胤却不以为然,他说,自古以来,帝王创业,自有天命,谁也不能勉强,如果天降祸患,即使有心逃避,那也是逃避免不了的。从前周世宗在的时候,看见有方面大耳的将士就要杀掉,因为他怀疑这样的人有帝王之相,对他的皇位是一个威胁,然而,我成天呆在他的身边却安然无恙。可见是天命所归,任何人都暗算不到的。 这一天,赵匡胤换了一身便装,乘一辆小车,在几名侍卫的陪同下,轻车简从地出了宫门,经天街而入闹市,体察民情来了。当他看到商人安心地做买卖,百姓安然购物,市场呈现一派祥和、繁荣之象时,感到特别的欣慰。正当他美滋滋地自我陶醉之时,一道白光闪电般地射向御辇,没等侍卫们回过神来,只听“噗”的一声响,一枚铁弹子打在车轮上,随着咔嚓一声响,御辇的轮子顿时折断,接着又有几道白光闪过“噗、噗、噗”连响几声,赵匡胤大叫一声,往后仰身倒下。 这一切都发生在转瞬之间,几名侍卫蜂拥而上,在赵匡胤身边围成一道人墙,再看皇上,丝毫未伤。原来,那几颗弹子都打在车轮上了。 赵匡胤在侍卫们的搀扶下站起来,微笑着说:“没事,朕的命系之于天,小小的暗器是伤不了朕的。” 侍卫们惊魂未定,奏请缉拿凶手。赵匡胤却说,凶手早已逃之夭夭,不会站在这里等着你们去抓,还是别扰了百姓为好。一场惊天的刺君之案,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不了了之。 有人说这次谋杀案,是赵匡胤布的一个局,如果真的是这样,布局的用意何在?帝王之心深不可测,谁也说不清楚。 赵匡胤在侍卫的簇拥下,来到赵普的府前,赵匡胤命侍卫们在外等候,独自进入赵普府中。赵普的家人见了,慌忙报告赵普。 赵普来不及更衣,顺手抓了一顶朝帽戴在头上,慌忙出来迎驾。进入客厅之后,请赵匡胤上面坐好,趴在地上行参拜之礼,说了一些诸如不知圣驾光临,有失远迎的客气话,并谏劝赵匡胤不可轻出,说这样很不安全。 赵匡胤赐了平身之后,就将刚才遇刺的事情讲了一遍。赵普大惊失色,再次跪下,叩头不迭,口称皇上受惊,自己来不及护驾,请恕罪之类的话。 赵匡胤扶起赵普道:“你何罪之有?且朕并没有受惊,朕之所以微服私访,本就存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意,纵是泰山崩于前,朕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何况区区几颗铁弹子呢?” 赵普奏道:“虽说是天命,但人心叵测,难道天下就没有一个敢逆天而行的人吗?就是各位带兵的将军,表面上对陛下恭恭敬敬,能保证他们心中没有想法吗?万一有人突然发难,祸起萧墙,那时就措手不及,后悔莫及了。所以,为了陛下的安全,臣恳求陛下自家珍重,切不可贸然涉险。” 赵匡胤点点头,没有出声,显然,他是在考虑赵普刚才的话。 赵普接着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赵匡胤说:“你放心,石守信、王审琦、慕容延钊这些将帅都是朕的老朋友,与朕同甘苦,共患难,都是赤胆忠心的人,他们不会反对朕,你也不要太多虑。” 赵普说:“臣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臣看,这几个人都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赵匡胤点点头,思索半天后说:“朕微服私访,不是出来逛风景,也不是出来喝花酒。正因为国家初定,人心是否归顺朝廷尚不得而知。朕心里很担心这个问题,所以要私行察访,一刻也不敢懈怠。” 赵普建议道:“如果将大权收归天子,他人不敢觊觎,这样,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赵普这是在暗谏皇上要集权。赵匡胤并没有正面回答,又与赵普说了半天话,然后回宫去了。 转眼到了建隆二年(961年),朝廷将帅仍然是各就各位,一点动静都没有。赵普曾几次劝说赵匡胤要设法收揽大权,赵匡胤只是说,不要急,慢慢来。赵普见赵匡胤的态度暧昧,摸不准他的真实想法,虽是暗自着急,却不敢再奏。担心触了圣怒,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4、哥们儿,歇了吧! 建隆二年(961年)是闰三月,赵普终于看到赵匡胤有所行动了。 赵匡胤诏令撤销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一职,调任山南节度使,从此以后,不再设“殿前都点检”这个职位;罢免韩令坤侍卫都指挥之职,改任节度使。 慕容延钊、韩令坤都是赵匡胤在洛阳时的朋友,算得上铁哥们儿。赵普见皇上终于开始行动了,心里暗自庆幸,谁知此后又是风平狼静,一切没有了下文。 赵普心里虽然着急,可他也不敢再去问,因为他还摸不透赵匡胤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害怕触犯圣怒,自讨没趣。 赵匡胤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他之所以稍动即止,用的是投石问路之策,他想看一看,群臣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响。三个月过去了,一切风平狼静,没有人提出异议,甚至连风凉话也没有听到一句。 夏末秋初的一天,赵普被皇上召至御花园,坐在凉亭内品茶赏花。侍奉太监沏好茶后退了下去。凉亭之内只有他们君臣二人。 赵普知道皇上今天单独召见,连侍奉太监也不要,知道有重要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