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_九筹备南方最后一顿大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九筹备南方最后一顿大餐 (第4/4页)

林学士拟旨,要将赵普逐出朝廷。

    老宰相王溥知道了这件事,畏于赵普的权力太大,极力替他开脱,才使得诏书没有发出去,赵普逃过一劫。其实,这是赵匡胤不忍心向赵普下手,借驴下坡罢了。

    赵玭并不是弹劾赵普的第一人,司户参军雷德骧也曾告发过赵普,有人将这件事密告赵普。赵普借故罢了雷德骧的官,把他下放到灵武县去了。

    赵匡胤也听说了这件事,但没有去追究。

    雷德骧的儿子雷有邻,知道赵普故意排挤他的父亲,日夜寻找证据,要报复赵普。查来查去,不但查清了赵普的许多重大贪赃受贿的证据,而且连他身边的几个党羽,堂后官胡赞、李可度,秘书丞王洞,摄上蔡主簿刘伟、宗正丞赵孚等人也牵连进来。为了做到一击中的,雷有邻直接将事情捅到了皇上面前。

    赵匡胤得知这件事后,怒火中烧,让大理寺立即讨论,如何惩处这几个贪官污吏。结果,摄上蔡主簿刘伟被送到菜市口砍了头;秘书丞王洞、宗正丞赵孚先各打了八十大板,然后削职为民;堂后官胡赞、李可度被没收了全部家财。雷有邻举报有功,提拔为秘书省正字,还给了丰厚的赏赐。

    但对于如何处理赵普,赵匡胤一直下不了决心,尽管他也知道,只惩处几个中级官吏,放过赵普,不免有只打苍蝇、放过老虎之嫌,但他还是不忍心对这位患难知己、布衣之交的赵普下手。

    赵普屡屡逃过惩罚,朝中大臣虽然有些不服,但也只是在背后嘀咕几句,并没有人公开叫板,一切似乎都显得风平狼静。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终于有一个人从幕后跳出来了,这个人就是翰林学士卢多逊。

    翰林学士卢多逊,是赵普的政敌,两人在朝堂上经常磕磕碰碰。卢多逊为人机警,知道皇上喜欢读书,便常到史馆去查看赵匡胤取哪些书,然后借同样的书回家,通宵阅读。等到第二天召见时,赵匡胤问起大臣们书中的事情,唯有卢多逊一个人应答如流,大家都以为卢多逊学识渊博,打心眼里佩服他,赵匡胤也认为卢多逊有学问,因而对他也很赏识,如此一来,卢多逊在赵匡胤面前就越来越吃香,在朝臣中的分量也就越来越重。

    赵普虽然接二连三地出问题,却还没有被打趴下,卢多逊心有不甘,于是便亲自登场。在赵匡胤面前告赵普的刁状,说赵普把河南、河北等一些地方的一些公田当做私田卖,大发横财;在京城和外地还建有多处豪华住宅;还经营店铺,与民争利等等。

    赵匡胤虽然当时没有发作,但从他的脸色看已经怒到了极限。卢多逊知道这把火挑起来了,识趣地退下。出门后,听到屋内传来摔杯子的声音。

    卢多逊出宫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开封府尹赵光义的府邸。看来这个赵光义与“倒普”活动,似乎有某种联系。

    赵匡胤本来对赵普就心有芥蒂,听到卢多逊的嘀咕,对赵普渐渐地失去了信任。于是下诏,任命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增加两名副宰相,这叫掺沙子,分散赵普手中的权力。

    赵普是个聪明人,他从人事变动中看出了问题,主动向赵匡胤上表请辞,不做宰相,回家养老去了。

    赵匡胤并没有挽留,下诏免去赵普宰相之职,改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宰相一职暂由薛居正代理,并封皇弟赵光义为晋王,仍领汴梁府,朝班位列宰相之前;封皇弟赵光美兼侍中;封儿子无德昭同平章事。

    赵普离京之时,给赵匡胤上了一道书,自诉说:“皇弟光义,忠孝两全,外人说臣轻议皇弟,臣怎敢做这样的事呢?这是外人的离间之词。何况当初太后临终前的遗命,臣是耳闻目见,并作了记录,怎能有二心呢?知臣莫若君,请陛下明察。”

    这里,赵普首次提到了太后遗命,即金匮之盟,他似乎是要表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有明说。看来,赵普的罢相,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赵普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为相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做事非常执著。有一次,他认为某人适合一个职位,向赵匡胤举荐这个人,赵匡胤不同意;第二天,再举荐,赵匡胤还是不同意;第三天,继续举荐。赵匡胤发怒了,将他的奏折扯破,甩在地下。赵普神色自若,从地下将扯破了的奏折拾起来,带回去,用糨糊粘好,第四天仍然将粘贴好的奏折呈给赵匡胤。赵匡胤终于同意了,后来考察,此人果然称职。

    还有一次,有名官员立了功,应当升迁官职。但是,赵匡胤很不喜欢这个人,就将这个人晋职的事压了下来。赵普多次奏请,应该给此人升职。赵匡胤非常恼火,不高兴地说:“朕不喜欢这个人,就是不给他升职,你能怎么样?”

    赵普并没有被赵匡胤的气势吓倒,仍然是据理力争,说刑以惩恶,赏以酬功。惩办谁,奖赏谁,是要看这个人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立了什么功,陛下怎么能以个人的好恶、任一己之喜怒而治理国家?

    这话说得不中听,但赵匡胤又无以辩驳,于是起身就走。赵普跟在赵匡胤的后面,不肯离去,赵匡胤进宫,赵普站在宫门口,一站就是几个时辰,赵匡胤无奈,只好同意了赵普的请求,提升了立功者的官职。

    这表明,赵普不曲意逢迎皇帝赵匡胤,在效忠皇帝,还是效忠大宋朝廷上,他选择了后者,这恐怕触动了皇权与相权之争。赵匡胤是位明君,他容忍了赵普。

    在经济问题上,赵普受贿,且还庇护部下,这就触犯了法律。

    赵匡胤想到这里,暗叹道,这样一个人才,怎么就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呢?这样处理他,是对还是错?想了半天,理不出一个头绪,还是放下了,命掌管档案的内侍把赵普的上表藏在金匮之内。

    赵普罢相后,卢多逊提升为参知政事,当上了副宰相,在这一场官场角力中,卢多逊暂时占了上风,成了胜利者。

    卢多逊的父亲曾担任过少尹之职,有丰富的官场经验,年纪大了,赋闲在家。他得知儿子在皇上面前告赵普的刁状,致使赵普罢相,叹惜地说:“赵普是开国元勋,小子无知,诋毁先辈,他日一定遭到报应。我得早死,免得看到现世报。”

    卢多逊的父亲果然不久病逝。卢多逊为父丁忧,后又奉旨起复,照常上班,深得赵匡胤的信任。至于说报应不报应,那是以后的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