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赵家生了个香孩儿 (第3/4页)
了它时,它便对你俯首听命。看来,这匹烈马是服了赵匡胤,见马鞭一拦,便乖乖地调转头,顺着原路,安然返回。 史怀才在途中与赵匡胤相遇,见他神态自若,吐气均匀,丝毫不露惊慌之色。惊奇地问道:“我正在为你担忧呢!以为你一定是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谁知你竟安然无恙。身上可曾有疼痛的地方?” 赵匡胤笑道:“没有受伤,又怎么说痛呢?只是这匹马,也太烈了,如果不是我躲闪得快,那就不是受伤的问题,这条小命可就要留在这里了。” 赵匡胤说罢,翻身下马,将马缰交给史怀才,径直回家去了。 史怀才牵了马,怏怏而去,颇有些失落之感。 3、土屋惊魂 史怀才是从心里服了赵匡胤,他将赵匡胤力服奔马之事传了出去。一时间,赵匡胤的名声大震,方圆数十里,同龄之人莫不敬佩赵匡胤。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侮蔑赵匡胤,反而大家纷纷与赵匡胤交好,相互之间,大家都以能与赵匡胤做朋友为荣。 有两个人慕赵匡胤之盛名,特地来拜访他,一个是磁州人韩令坤;一个是太原人慕容延钊。两人都是豪放不羁的少年,听说赵匡胤的大名,相约到洛阳拜访。三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来二往,竟成了莫逆之交。彼此之间,除了切磋武艺之外,时常联袂出游,或跑马射箭,或纵情狩猎,或踢球以戏,或掷骰子为乐,每次都是尽兴而归。 这一天,赵匡胤与韩令坤相约,在一土屋之内掷骰子为戏,两人正在吆五喝六的时候,忽听到外面树上的鸟雀唧唧喳喳地惊叫不停,似有千军万马鼓噪一般。两人好生奇怪,停止了博局。韩令坤说:“莫不是有毒蛇猛兽之类经过此地,雀鸟有了警觉,才发出惊恐之声?” 赵匡胤说:“你我都带有弓箭,不妨出去看看,若真的如此,射他几条毒蛇,杀他几只猛兽,替那雀鸟除去天敌,也为地方除却祸患。韩兄以为如何?” 韩令坤当然同意赵匡胤的建议,拿起弓箭,一前一后走出土屋。四处探看,既不见毒蛇,也不见猛兽,只见一群喜鹊,约有千百只,在枝头嬉闹,互相搏击,故而噪声不绝于耳。 韩令坤指着枝头上的雀鸟说:“鸟儿本是同类,尚且争闹不休,想那古人所说的雀鸟相斗,指的就是眼前这等情况吧!” 赵匡胤问道:“可有什么好办法,替这些雀鸟解围,免去一场争吵?” “这有何难?”韩令坤说“只要我们抛个石头,就能驱散鸟群,争吵自然也就没了。” 赵匡胤说:“你我二人,也称得上是时之英杰,怎学那小儿的伎俩,捡块石头去驱赶雀鸟?” 韩令坤说:“仁兄要怎么样?” 赵匡胤指着树上鸟群说:“你看那叫得最凶的几只鸟,就好像人间不好搭伙的人一样,不合群,你我都有弓箭在手,不妨比试比试,射杀几只暴鸟,将那几只害群之鸟除掉。你射左,我射右,看谁的箭法准。” 韩令坤依了赵匡胤之言,抽箭搭弓,等到赵匡胤搭好箭,一左一右,一齐射将出去。两只雀鸟应声坠地,其余众鸟,一齐惊叫着飞向天空,刹那间,逃得无影无踪。 正在赵匡胤、韩令坤洋洋得意之时,突听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二人回头一看,原来是那博局的土屋,无缘无故地坍塌下来。如果二人没有出来,想必已经埋在废墟底下,命丧黄泉了。 韩令坤惊讶地说:“好好的一间土屋,怎么无缘无故地说倒就倒了?若是我等不曾出来,此时已是压在废墟之内,白白地死在这里,岂不是无人知晓?” “奇了怪了!”赵匡胤想了想说“想是你我命不该绝,上天派遣这群雀鸟引我们出来。这群雀鸟,于我们可有救命之恩啊!而我们却射杀了两只,岂不是恩将仇报?”说到此处,禁不住流下了几滴英雄泪。 韩令坤说:“原以为它们是凶鸟,射杀它们也是无心之过。事已至此,不如将它们埋了,也好叫它们入土为安!” 于是,两人在地下掘了两个坑,将两只死鸟埋于坑内,然后分手各自离去。 4、离家出走 公元947年,天下又换了主子,后晋灭亡,后汉继立。此时,中原一带,屡遭辽兵蹂躏,天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赵匡胤此时近弱冠(二十岁)之年,生逢此乱世,欲去投军,驰骋疆场,驱除鞑靼。谁知辽主暴死途中,辽兵自是撤兵北去,赵匡胤暂时息了投军之念。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为赵匡胤定聘了同僚贺姓将军之女为妻,择定吉日,为一对璧人,举行了婚礼。 结婚这一天,赵匡胤的一班好友,韩令坤、慕容延钊、石守信、张光翰、赵颜徽等,都身着华服,前来喝赵匡胤的喜酒。 新婚燕尔,小夫妻如鱼得水,日夜欢娱,自是别有一番情趣。 赵弘殷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激起了赵匡胤一腔豪情,他再也坐不住了,想出去干一番大事业。他去寻找韩令坤等人,欲约他们一起去投军,但一个也没有找着。原来这些人都已出门去了,他们见赵匡胤新婚不久,故没有通知他。 数日后,赵匡胤将欲随父从军的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杜氏死活不肯放行。 赵匡胤本是个顶天立地、胸怀大志的英雄汉,怎受得了如此羁绊?他瞒了慈母和妻子,毅然决然地不辞而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