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1·太祖太宗卷_七神秘的木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神秘的木牌 (第2/3页)

话,以明日午时为限,到时不投降,就下令攻关。说罢,收兵回营。

    赵匡胤刚刚收兵回营,恰巧都指挥使李重进率领禁军赶到,赵匡胤知道皇上驾到,连忙同韩通一起出营接驾。

    柴荣入营,巡视、慰问各营将士,将士们欢声雷动,气势更盛。晚上,柴荣就宿在军营之中。

    次日,瓦桥关守将姚内斌牵羊挑银,亲自来到周军营前,递交降表请求投降。

    赵匡胤大喜,立即引见世宗。姚内斌向柴荣行了三跪九叩的面君之礼,口称辱国罪臣迎驾来迟,请求格外开恩。

    柴荣非常高兴,夸赞他深明大义,归顺王师,当即授封他为汝州刺史。

    姚内斌叩头谢恩,接着引领周朝君臣进入瓦桥关。

    柴荣进入瓦桥关后,晓谕全营将士,严禁劫掠扰民,出安民告示,瓦桥关城内秩序井然,百姓各守其业,就像没有发生易生大事似的。

    4、张永德拂了圣意

    柴荣率领周军进入瓦桥关,大宴群臣。酒席间,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此次北伐,从汴梁出发,兵不血刃,所向披靡,连下辽国三关三州十七县,仅用了四十二天的时间,这是三军用命的结果。他将众将士大大地褒奖一番。接着宣布,在瓦桥关休兵三日,然后兵发幽州,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

    柴荣的激情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以韩通为首的一群战将表示出极大的热情。

    有一些人认为这样太过冒进,应该稳扎稳打,先巩固新收复的地盘,不要急于进军。但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数是将想法埋藏在心里,并没有表露出来。原因很简单,这种想法与柴荣的想法相左,说出来怕触了霉头。有一个人却不是这样想,站起来冲着柴荣说:“周军此次北伐,所向披靡,兵不血刃,很顺利地征服燕南各州。这是因为陛下的威德远扬,才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辽主得知丧失了燕南,一定会调集精兵强将扼守幽州。加之幽州地势险要,地理复杂,要谨慎从事,不可贸然轻进。”

    说这段话的人是张永德,此时他已是殿前都点检、大周禁军首席统帅,又是顾命大臣。

    柴荣听了张永德的发言,心中有些不高兴,考虑到今天是庆功宴,他还是将不高兴强压在心里,没有表露出来,更没有反驳张永德,只是默然无语。群臣从他瞬间数变的脸色中,多少还是看出了一点门道,皇上对张永德的话并不感冒,张永德触了霉头。

    罢宴之后,柴荣召见李重进,有些不高兴地说:“朕屡次御驾亲征,志在扫平北辽,完成统一中原、收复南北的宏愿。现已攻克了瓦桥关,燕南各州为我所有,为何有人在这个时候却心存退志,难道叫朕半途而废,就此罢手吗?”

    “陛下有何打算?”李重进试探地问。

    柴荣不假思索地说:“朕命你率兵万人,明天出发,继续北伐,朕率大军随后跟进,不捣平辽都,绝不收兵。你要努力向前,奋勇杀敌,不要辜负了朕对你的期望。”

    李重进虽然心里不赞成,但看到柴荣态度坚决,只好诺诺连声,领命而退。

    柴荣又命令散骑指挥使孙行友领兵五千,前去攻打易州。

    5、柴荣病在军中

    李重进率兵先行,到了固安县,守城军兵得知周兵大举来攻,早已弃城逃之夭夭,留给周兵的只是一座空城。李重进率兵入城,命各部队找房子休息。

    柴荣的中军随后到了固安,大队人马继续前进。走到固安县城北的时候,被一条长河拦住去路。只见岸边有成排绿树,河中有潺潺流水,如果不是打仗,还真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地方。抛块石头到水中试探,半天不见起泡,眼看河水是深不可测。询问当地人,说这条河名叫安阳河。平时,河中有木筏渡行人过河。对岸的辽人听说周兵北伐,将过河的木筏都收藏起来了。

    柴荣命令李重进采伐木材赶搭浮桥,并限三日之内必须完成,他自己则率领御林军退回瓦桥关休息去了。

    当时正是初夏季节,柴荣率领御林军返回瓦桥关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醒来,竟然染上风寒之疾,一连睡了几天,病情也不见好转。恰在此时,孙友行率兵一战便攻克易州,活捉北辽易州刺史李在钦,送到瓦桥关行在,向世宗报捷。

    柴荣带病升帐审问俘虏,询问李在钦,是愿降还是愿死。李在钦是一个硬汉子,冲着柴荣大吼,声称宁愿做刀下鬼,也不愿做降兵,并当面把柴荣骂了个狗血淋头。

    柴荣本来就有病在身,经此一骂,怒火攻心,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喝令将李在钦推出辕门斩首,自己连忙退入卧室。

    柴荣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众将本想劝他班师回朝,又怕触了圣怒,谁也不敢开口。大家都拿眼睛看着赵匡胤,请他想想办法。

    赵匡胤知柴荣病倒了,心里也很着急,约了赵普一同到行宫探视柴荣的病情。

    柴荣平卧在病榻上,额头直冒冷汗,面容憔悴。他强打精神,微笑着对赵匡胤道:“朕不过是偶染小疾,休养几天就好了。你可传令三军,抓紧练兵,不可松懈,待朕的病好了,即刻发兵。”

    赵匡胤顿首领命,忧心忡忡地告辞退出,与赵普径回大营,正欲回到中军大帐,赵普却一把将他拉到自己营帐中。赵普屏退左右,先为赵匡胤沏了一杯茶,然后坐下来,低声问道:“将军以为,北伐还能继续进军吗?”

    “圣上雄心勃勃,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直捣幽州。”赵匡胤不假思索地说。

    赵普摇摇头,说大军不久即将班师回朝。赵匡胤摇摇头,不相信赵普说的话。

    赵普很慎重地说,他仔细地察看了圣上的容颜,圣上染病已非一日,病情看似平淡,

    实际来势凶猛,情况恐怕有些不妙。

    赵匡胤认为,皇上身边的御医都是医道高手,难道他们都没有看出圣上的病?

    “他们一定看出来了,但圣上正值壮年,谁敢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呢?”赵普话锋一转,继续说道“虽未说破,但他们一定在精心调治,但药能治病,却不能医命。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赵匡胤一脸茫然,似信非信。

    “大变在即,将军不可不早做打算。”赵普提醒道。

    赵匡胤对此毫无准备,心里乱糟糟的,有些茫然地问:“我做何打算?

    赵普向前靠了靠,嗓子压得更低,轻声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今世上,你与圣上情同手足,这是路人皆知之事,假如改朝换代之后,将军能够保证还有这样的荣耀吗?”

    柴荣年富力强,赵匡胤只想辅佐他创就一番伟业,他还真没有想过赵普提出的问题。

    “未雨绸缪,将军宜早做打算。”赵普再次提醒说“将军虽是节钺重臣,位列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