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太后的遗嘱很怪 (第2/4页)
桩恶缘吧!” 符彦卿虽然认为范夫人说得有理,想了想,提出了一个不得罪人的办法。 范夫人忙问是何办法。 “抛彩球招亲!”符彦卿说道“我准备仿效古人之法,于门前搭一彩楼,叫我家女儿上楼去抛彩球招亲,到时,叫韩、赵两家公子到彩楼前接彩球,谁家公子接着了,我的女儿就嫁给谁。听天由命,两家都无怨言。” 范夫人也认为这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于是回家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范质,范质再去回复赵匡胤。 符彦卿先命家人在自家门前搭了一座彩楼,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先向韩、赵两府发去帖子,说符家的女儿抛球择婿,请两家公子届时前来接球撞婚。 抛彩球招婿的这一天,韩通命儿子穿了一身吉服,到彩楼前接球。赵匡胤也叫赵匡义穿了一身艳服,赶往符家门前接球,并挑选了十六名家丁,簇拥而去。 小皇姨抛彩球招亲的消息,轰动了整个汴梁城,市民们奔走相告,蜂拥而来,都要看这抛球撞婚的新鲜事。 符府门前,耸立着一座花锦彩绸扎成的彩楼,远远看去,五彩纷呈,鲜艳夺目,既像一堆花朵,又像一团锦簇。那位天仙般的小皇姨双手捧着一个彩球,端坐在彩楼上,两行婢女站立左右,恰似那绿叶衬映着牡丹。 彩楼下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全都拥挤在那里看热闹。楼前一箭之地,被绳子圈着,不准闲人越雷池一步。韩、赵二位公子站在圈子内,各守一半的地盘,睁大眼睛,眼巴巴地看着彩楼,等待彩球从天而降。两家的家丁,各站在圈外摇旗呐喊,为自家公子助威。 正在这时,彩楼上乐声陡起,原来是小皇姨已经离座站起来了,只见她手捧彩球走到彩楼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眼向楼下看去,赵匡义她是见过的,自然认得。所以她第一眼看的是赵匡义,只见他今天一番刻意打扮,比前日更是不同,真是气宇轩昂、仪表出众,是那种女人见了就喜欢的美男子,不由自主地冲着赵匡义嫣然一笑。再转头看赵匡义身边的那个人,脸如黑炭,背如弯弓,是那种在大街上行走连要饭的婆娘都不屑一顾的丑男人。两相一比较,优劣立现。小皇姨鼻子里轻轻地哼了一声,掂了掂手中的彩球,估摸着怎样能将这个决定自己一生幸福的彩球投到赵公子的怀里。 彩楼下的两个人向楼前凑了凑,不停地向楼上招手,示意彩楼上的小皇姨将彩球抛给自己。只见小皇姨将彩球高高地举过头顶,往下轻轻地一掷,真是好眼力、好准度,彩球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正好落在赵匡义的头上。 韩公子一见急了,一个箭步冲过去,欲抢那刚刚抛下的彩球。 小皇姨站在彩楼上傻了眼,害怕彩球被那个猪八戒抢去了,忘形地大叫道:“抓住!抓住!” 赵匡义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本是有备而来,见彩球向自己头上飞来,知道小皇姨有意于自己,张开双臂,一纵身将彩球稳稳地抓在手里,赵府的家丁见赵匡义抢到了彩球,乘机一拥而上,将赵匡义围在当中,护住彩球。有家丁牵过一匹枣红马,赵匡义一跃而上,在家丁的簇拥下兴高采烈地回府去了。 韩公子望着远去的赵匡义,长叹一声,死了那份侥幸心理,没精打采地带着一班家丁回家去了。 小皇姨见彩球被如意郎君抢走,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喜滋滋地带着一班侍女下楼,回家复命去了。 符彦卿得知彩球被赵公子接走了,自然是高兴非常。原来,他也知道韩通的儿子长得丑陋,根本配不上自己的女儿,而赵匡义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正是女儿的佳偶。只是碍着世宗亲为韩通的儿子保媒,拒绝不得。幸亏两家是同时提亲,效法彩楼招亲的故事,得以避韩就赵,为女儿找到佳婿,且还没有伤及世宗的颜面。真的是万幸之至。 此后,自然是赵、符两家一边是忙着嫁女、一边筹备娶媳,张灯结彩,办了一场热闹的喜事。 这便是赵匡义与符彦卿结为翁婿的一段趣闻。 赵匡胤开国之后,因符彦卿是皇弟赵光义的岳丈,所以加封他为太师。这就是赵普说的位极人臣。 在赵普的极力劝阻下,赵匡胤打消了任命符彦卿统领朝廷禁军的念头。 2、老调重弹 赵匡胤罢了禁军将领的官,收回了他们的兵权以后,京畿重地可以放心了,可全国各地藩镇的威胁还在,剥夺外藩节度使兵权马上就摆上了日程。 过了一段时间,赵匡胤老调重弹,再次设下了鸿门宴。 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都接到朝廷的通知,通知内容是进京述职。这些人虽然都是封疆大吏,但外藩毕竟没有京师繁华,接到通知后,即刻整装进京。 赵匡胤设宴招待这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并亲自作陪。 上次招待禁军的几位将领,酒宴设在皇宫,这次招待几位外藩节度使,酒宴改设在御花园。两相比较,少了一点森严,多了一些浪漫。 大家见皇上在御花园设宴招待,感到莫大的荣幸。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中国有“宴无好宴,会无好会”这句古话。 酒席间,赵匡胤向每位节度使都敬了酒,很体恤地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国家功臣宿将,戎马一生,已经是很辛苦了,如今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些苦差事,实非朕优待贤士的本意,朕实在是过意不去!” 大家都以为皇上体恤下情,心里感动得不得了,有一个人颇能揣摩主子心意的人,听出皇上话中有话。这个人就是永兴军节度使王彦超。 王彦超,就是当年在复州将投奔他的赵匡胤拒之门外的那个人。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曾当面质问过他,为何当初不肯收留自己。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好像就只有磕头赔罪,多说几句臣罪该万死之类的话以求得宽恕了。王彦超却没有这样说,他谦恭地说,复州是个小郡,庙太小,容不下真龙天子,如果当年留下皇上,皇上也就没有今天了。并说这一切都是天意,非人力所能左右。 王彦超的言下之意,他当初没有收留赵匡胤,不但无过,而且还有功。 赵匡胤听了心里很高兴,他高兴因为那句“一切都是天意”的话。因而,没有再与王彦超计较当年那件事。王彦超也凭他的能言善辩,逃过了一劫。 今天,王彦超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