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干部_第十五章杨柳河温泉疗养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杨柳河温泉疗养院 (第2/3页)

范。

    “张总编吗?曲部长要和您说话。”

    张嘉缑热情地应和着,心里却有些不舒服。这姓曲的谱儿摆得也忒大了些,真把自己当成市领导了?往常只有魏东、司徒向彬才会通过秘书找下边的人接电话,连王日普都很少采用这种通话方式。看来这位新上任的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还没从高新区一把手的架势中走出来。

    曲路平的口气倒是满热情,一口一个“老弟”叫得很亲,这使张嘉缑的心理多少平衡了点。

    “老弟看了今天的《人民日报》了吗?理论版。”曲路平闲聊了几句,转入正题。张嘉缑回答说尚未来得及看,问有什么重要内容。

    “魏书记的文章啊!”曲路平习惯性地抻着长声说“了不得啊,老弟,占了大半个版哪!我听说,咱A市几十年来还没有哪个市领导能上《人民日报》呢,这可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第一大报啊!而且这篇文章专门谈的是科学发展观问题,非常及时,非常有深度,有新意!了不得,了不得啊!刚才我请示了向彬书记,他的意见是市报应该全文转载!老弟你看呢?”

    曲路平一口气说完,一副崇拜有加的态度。

    你***都请示过了,还问我干什么?张嘉缑心里骂着,嘴上却表现得很激动:“是吗?这可真是开天辟地的大喜事,大好事!曲部长的建议太英明了,我马上安排,照向彬书记的意见办,明天就见报,加编者按全文转载。”

    放下电话,张嘉缑按铃叫来隔壁的文书,吩咐她取来当天的《人民日报》,翻到理论专刊。果然,通栏大标题显赫地刊登了署名魏东的一篇长文,看样子足有四千字,占了大半个版。文末还有一行小注,说明本文转自《中央党校学报》,作者是中共A市市委书记,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进修班学员。

    一看题目,张嘉缑的头就“轰”的一声几乎晕过去。这篇文章他太熟悉了,一个月前,市委党校科研处的处长前来找他,拿的就是这篇文章,不过当时署的却是梁吾周的名字。科研处长说,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马上就要全面铺开,党校作为理论研究部门,理应起个先导作用,梁校长的意思是先发点东西做做预热,也算是抛砖引玉吧。张嘉缑仔细看过文章,暗地里承认确实写得不错,但他却把它压了下来,理由是全市性的教育活动尚未启动,需要市委先确定宣传的基调,此时发表这样的文章为时尚早。

    张嘉缑一阵心烦意乱,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双手叉腰向远处望去。太阳快要下山了,东边的丘陵地带一片苍翠,被一圈圈光晕笼罩着,显得层峦叠嶂,意境幽远。那片绿地面积很大,周围环境优美,不少单位都看中了它的潜在价值,报社和党校也都提交了报告,想迁址到那里。后来市委和市政府专门开会研究,认为党校建在那样一个绿树环抱、远离喧嚣的地方更加合适一些,于是决定在那里建设新校区,将市委党校整体搬迁过去。实事求是地说,报社记者需要经常下去采访,交通是否便利是个重要考量,在那个偏僻的地方上班的确有诸多不便,毕竟有车一族还是少数。但张嘉缑心里却系上了一个结,总感觉梁吾周处处与自己对着干,而且每次都能占上风,这让他一想起来就不痛快。

    眼下显然人家又拔得了头筹。张嘉缑想,前些日子梁吾周屁颠屁颠地跟着魏东进京,肯定是到中央党校替上司疏通关系去了,不然的话,在中央党校那样高官云集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写的东西哪能被学报看中?!又哪能挤上党中央机关报的版面?!文章固然写得不错,但是能进到党的最高级党校学习的人,哪个没有一班笔杆子,谁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可是这篇文章对魏东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张嘉缑知道,魏东参加的也是后备干部班,同样面临着下一步提拔的问题,在这个关头露这么大的脸,远比一个泛泛的毕业鉴定值钱得多。魏东当然会明白梁吾周付出这份心血的价值,对这样鞍前马后尽心尽力的部下,肯定是要有所回报的。

    037

    这个老狐狸!梁吾周只比张嘉缑大三岁,但张嘉缑还是这样恨恨地在心里咒骂他。可是骂归骂,当务之急是赶紧想办法补救,扭转一步棋落后步步棋落后所造成的劣势。市委宣传部已经通知要转载,那只能照办了,而且动作要快,要高规格,要大场面。张嘉缑左右思忖,觉得还是先和司徒向彬打个招呼为好,虽然曲路平声称已经请示过了。他知道这位副书记自恃有点资历,一向对魏东不以为然,不事先过个话便贸然行事,尽管司徒向彬挑不出什么理来,难保私下里不会对自己有想法。

    司徒向彬当然不会表示反对,反而说,这是A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大喜事,报纸不但要转载,还要配发个短评,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魏书记文章中阐述的重要观点,并联系本单位实际加以落实。这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